泰顺:五剂良方治五水 五大特色看五古
泰顺县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坚持以“护水、治水、美水”为突破口,开出五剂“药方”,科学谋划“五水共治”工作,全面掀起“山水之城、生态水乡”建设高潮。截至12月,累计完成治水项目投资4.4亿元,其中列入省考核项目27个、总投资2.8亿元,已完成投资2.69亿元,完成率96%。
建好部门“包围圈”
健全组织机构,专门成立“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兼治水办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具体承担水乡保护、整治、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统筹县级相关机构涉及水乡建设的项目和工作。
建立健全县领导挂钩联系、定期会商、计日跟踪、每月通报、督办通报、责任考核等工作运行和责任落实制度,特别是领导约谈制度,明确累计被约谈2次的责任单位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或调整到重要岗位;当年度累计被约谈3次以上的责任单位,组织动议领导班子。
县司法局提供司法服务,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开展“五水共治·法制同行”主体宣传活动,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县气象局测风云,为“五水共治”提供新气象。
用好青年“先锋队”。开展青春治水专项行动、共青团护绿大行动,动员共青团、广大青年参与“治水”,切实发挥共青团、青年组织在“五水共治”中的战斗壁垒和模仿带头作用。
打响垃圾河“大会战”
通过各级河长带头下河的示范作用,掀起“垃圾河”整治大会战,已于6月10日前全县100%消灭垃圾河,实现“河面无杂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治理目标。今年以来,完成河道整治约400公里,清理垃圾2647吨,拆违5682平方米,绿化2850平方米。
健全长效维护机制。成立“河长制”办公室,与“治水办”合署办公,设县级河长25位、乡级河长176位、村级河长228位,河长对联系挂钩河道治理负总责,实行“一对一”管理,并将治理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河道长效保洁“三级”责任。同时,成立乡镇河道保洁队16支,村河道保洁员达100多名,采取“日理周清”的形式,着力维护农村河道的保洁工作。
下好治污“先手棋”
2013年以来,泰顺县共投入2.36亿元(含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4个生活污水治理工程、4个垃圾治理工程、7条生态河道,完成7座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7家农家乐污水治理、17个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任务,其中投资6900万元的筱村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实现库区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今年计划投入1.15亿元,新建26个、改造提升6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以“建设标准高、自然村覆盖率高、农户受益率高、运行负荷高和设施正常运行机制健全”为要求,广泛动员镇村干部和社会力量,选取4个村作为农村污水治理试点,理顺程序,明确时间节点,采取边设计边邀标采购管道等建材模式,为下步工作开展积累经验。
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所需维护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或库区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因政策处理原因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无法完成的村,停止安排下一年度一切建设项目资金和集体木材砍伐指标等。
打好垃圾“分类牌”
计划投资720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建设,在1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意识,进一步改善我县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护好珊溪“大水缸”,强力推进水源保护“五大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治理长效管理,巩固畜禽养殖整治成果;加快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区等农房改造项目,推动库区转产转业,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库周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水乡飘出“文化味”
泰顺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打造水文化提升工程。利用古桥、古道、古村居等“五古”,打造岭北宜居村居;利用“世界最美廊桥”,打造泗溪廊桥文化园;利用“爱国主义”素材,打造雅北上村宜居村居等。
水文化特色打造方面,加强河道及沿岸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以上,其中县财政以奖代补配套850万元,建设廊桥文化园、岭北社区等特色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农房改造试点村、一事一议等项目,做足廊桥、古村、民俗、非遗等水文化文章。今年计划建设滨水公园21个、水乡宜居村居(社区)5个。在新城弃土区建设滞洪湖(文祥湖),近期投资1.5亿元,远期投资20亿元,准备打造成休闲观光、提升水乡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立足山区特色,充分挖掘、整理深厚的地域水文化,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滨水广场、主题公园、亲水观光平台等滨水开放空间,以治水实效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如竹里村将畲文化、竹文化与水文化融合,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典范;村尾村以治水为契机,有效整合古道、古廊桥、古民居、古树、古民俗等特色资源,打响“五古”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