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杭州

向进入隔离病房的战士们致敬!昨天,杭州54位白衣战士解除隔离和家人团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向进入隔离病房的战士们致敬!昨天,杭州54位白衣战士解除隔离和家人团聚

“我们可以回家啦!”昨天下午,第一批进入杭州市西溪医院隔离病房的54位医护人员在完成救治工作后正式结束14天隔离与家人团聚。

54位医护人员中,32人是市西溪医院医护人员,还有22位分别来自杭州市一医院、杭师大附院、市红会医院、市中医院和市儿童医院。

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昨天下午,市西溪医院专门为这批结束隔离的医护人员举办了欢送会。杭州市卫健委、杭州市护理协会的负责人也赶来慰问,给每一位医护献上鲜花,送他们回家。会上,杭州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向医护人员致谢。感谢他们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缨,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圆满完成了医疗救治任务,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

自杭州市西溪医院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梯队54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28天的救治工作。这28天里,他们冲在一线,与新冠病毒零距离交战,精心救护每一位患者,也送走了众多康复患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勇士,是抗击疫魔的功臣。

随着病人不断地治愈出院,此前战斗在市西溪医院隔离病房的部分医护人员已陆续撤出隔离病房。昨天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截至昨天,市西溪医院解除隔离回家的医务人员已达188人。

让医护人员的隔离生活更丰富

在医护人员14天的隔离期间,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孙雍容特地为医护人员送来了特别定制的“网易云音乐“黑胶VIP卡,给白衣战士们的隔离生活增添了温馨和欢乐。市西溪医院院领导经常来慰问隔离医护,安排好大家的饮食起居。医院选购书籍和室内运动健身器材,丰富医务人员的生活。同时还为医护人员提供线上心理疏导与咨询,医护们有什么需求,都可以通过钉钉反馈。昨天回家前,大家都收到了新华书店送来的“精神食粮”。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始终是我市整体推进疫情防控的一项重点工作。疫情暴发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十分关心关爱一线的医务人员。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研究出台援鄂医务人员保障政策,我市各级卫健行政部门和各相关医院迅速组织落实及时组织物资增援、贯彻落实各项待遇、关爱医疗队员家属等10项举措。市卫健委和市委组织部还联合研发上线了“关爱医务云系统”,为身在前线的援鄂医疗队员及家属及时提供帮助。

这是他/她们的故事

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好好抱一抱女儿

“大年三十接到命令,我们病区从年初一开始收治病人,第一梯队冲进负压隔离病房的医护,主要来自感染科、肝病科、ICU。”面对这样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未知新病毒,市西溪医院内三科主任医师刘春涛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一些患者消化道反应特别重,情绪也很焦虑,刘春涛除了治病,还要治心,陪患者说说话,安抚他们的情绪。他负责的病区里,年纪最大的老奶奶88岁,入院前不小心被家人感染,入院时病情严重。

老奶奶基础疾病多,感染新冠肺炎后需要持续吸氧,胃口差,恶心、发热。一开始刘春涛担心老人可能挺不过去。得知老人爱喝粥,他和医护们每天早上都会多打一份留着,中午热好喂给她吃,20多天的救治,老奶奶慢慢康复。让刘春涛意外的是,老人竟不想出院了,“她问我,能不能不回家,在医院里,医护照顾得比子女还好。”

在隔离病区,刘春涛整整待了28天,2月21日这天,他和100多位医护集体出舱,与第二梯队医护做了交接。他与患者一样,在医院里的日子,也牵挂着家人。刘春涛说,在隔离的14天里,他们每天需要测量体温,定期检查咽拭子,还会做肺部CT检查,如今一切正常,他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好好抱一抱女儿。

刘春涛和吴午音合影

在隔离病区帮患病的老父亲拨打120

1月22日,市西溪医院内二科护士长吴午音所在的病区正式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工作30年的吴午音,手下带着的姑娘大多是90后,最小的护士1998年出生,才毕业工作没多久,大家都没经历过这么大的疫情。作为“家长”,吴午音必须确保护理安全,防止交叉感染,让手下的孩子们平安进舱,平安出舱。另一方面,她还要关心那些视医护为救命稻草的病人。谈心,成为护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2月4日这天,吴午音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他有糖尿病,平时一般不轻易麻烦我,那天并发了严重的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才给我发了微信。我在隔离病房出不去,看到消息心急如焚,只能帮他打了120。”那一天,吴午音的父亲被诊断为败血症,住院治疗8天。知道女儿在隔离病区没法接、打电话,父亲就每天微信留言,报告自己的血糖、胰岛素使用状况,让她放心。

2月13日是令吴午音最难忘的一天,在西溪医院负压病房进行了预备党员宣誓仪式,吴午音也是这次入党的预备党员之一。

终于能解除隔离回家了,吴午音想好了,一回去就要探望父亲和98岁的奶奶,这一个多月来没能好好欣赏的春日美景,她也想和家人一起看一看。

我在“疫”线圆了“女儿梦”

市一医院陈培佩疫情期间支援杭州市西溪医院。39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希望有个女儿但很遗憾两个都是儿子,所以一直想圆“女儿梦”。在疫情一线,她说这个梦已经圆上了。

陈培佩管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位3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父母被隔离在其他病区。孩子长得文静、内向,突然离开父母,性格变得愈加孤僻,整天挂着泪珠子。尤其是抗拒吃药,不爱说话,看到护士过去就转身蒙上被子。在陈培佩的关心陪伴下,小女孩渐渐地开始愿意听她的话,会和陈培佩聊她喜欢的宠物小狗和玩具小熊,开始画画。陈培佩还第一次给女孩子扎了头发,那细软的发丝梳起来战战兢兢的,恐怕把她扯疼了,孩子大概是感觉到的,她说:“阿姨妈妈,你梳吧,我不疼。”经过隔离观察,孩子如期出院的那天,抱着她不肯走。

支援的日子,陈培佩很少联系和家人联系,有时候就在微信里跟爱人报个平安。因为她怕听到孩子叫妈妈的声音,尤其是小儿子,一直吵着问妈妈去哪里了。哥哥告诉弟弟,妈妈是去打怪物了。他们都盼着勇敢的妈妈早日回家。陈培佩说,快了,就快能回家了。

走,老公我们回家补过情人节!

3月5日,三位来自杭师大附属医院儿科护理团队的女战士周露、褚微、杨倩正式结束了援助西溪医院后的医学隔离期,胜利凯旋。

三位白衣战士中,最特别的当属周露。周露年纪不大,但却是“资深”党员,处处表现出“大姐大”的风范,妙语连珠。在隔离病房的高强度工作中,她把这次经历当成一场“爱的洗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每一位“隔离宝宝”,被甜甜地唤作“周妈妈”。

她抱着“一起出征,一起回归”的信念,常常鼓励比自己年幼的队友,在她们想家的时候用几个笑话把大家逗乐,赶走心底的酸涩。

在结束病房工作医学观察期间,她和三位伙伴一起写下援助武汉的“请战书”,她说,她们已经熟悉了隔离病房的工作流程,适应了防护下的工作状态,杭州的疫情好转,但武汉还不能放松,她们请求继续作战!

当问及她离家这一个月,想不想孩子和老公,周露笑着说道:“应该是他们更想我吧,毕竟我这么好的老婆和妈妈是稀有物资了!走,老公我们回家补过情人节!”

戴护目镜给孩子打针真不容易

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儿科护士陈雅茹、陈俊完成医疗任务后昨天解除了隔离。回想在隔离病区的十几天,陈雅茹感慨,真的不容易,尤其是给孩子抽血、打针,变成了一件难事。

“戴着防护面罩,一走动,一说话,面罩上很快就积起了水雾,影响了视野。两层的手套,触摸感大不如从前。”陈雅茹说,加上患儿们没有家人陪护,有时候情绪很很紧张,让这项工作更一步增加了难度。因此,陈雅茹只能和同事放慢速度,慢慢找,慢慢打。有时帮一个孩子打针,需要几个人轮番上阵,打完针,大家伙儿都大汗淋漓了。

最难忘的是做了2岁小女孩的临时妈妈

进入隔离病房,需要穿着繁重的防护服、戴上憋闷的口罩和模糊的护目镜,市中医院儿科主管护师伍慧丽说,尽管这样,也没能阻隔患儿对护士阿姨们的信任和依赖。

在病房,大部分患儿没有家属陪伴,需要护士们24小时陪护,伍慧丽也当起了一个临时妈妈,陪着孩子吃饭、睡觉、梳洗。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两岁多的小姑娘,当时她与哥哥被分开收治入院,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会默默抹眼泪。“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心疼,所以经常抱着她。女孩很乖,抱着就不哭不闹了。相处两天后,她也愿意和我敞开心扉,听到她奶声奶气的声音,我的心都化了。”如今,女孩和哥哥已经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伍慧丽打心底高兴,她也希望回家后,好好抱抱很久没见的儿子。

待疫情过去,一家团聚,出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患儿管我叫“妈妈”

“2003年非典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我报名打电话到小汤山当一名志愿者,但因没护士资格证被婉拒了。如今,我理应在抗疫战场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市儿童医院护士赵青青报名参加医院应急梯队小组,主动递交支援西溪医院请愿书。2月3日,赵青青出征西溪医院。

进驻西溪医院的第一周,赵青青上了58个小时的班,几乎每天夜班白班轮轴转。因为是无陪伴儿童病房,她还当起了“临时妈妈”,需要耐心负责照看孩子们生活起居,慢慢地,小朋友们亲切地喊她“大白阿姨、蓝精灵阿姨!”赵青青还惊喜地发现,原来12岁的女儿一直以她为豪:“女儿画了一幅画,是我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和头罩,和一个小朋友在病房里竖起大拇指,上面还写着最美逆行者,中国加油,妈妈加油!”

“瞒着”妈妈进隔离区

支援西溪医院这件事,杭州市儿童医院的马益平是“瞒着”妈妈的。

在隔离病区,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马益平总能满足无陪护孩子们的需要。1岁半小女孩丫丫(化名)因为当晚刚离开妈妈和哥哥,哭得特别“撕心裂肺”。马益平抱着孩子,一边整理物品,一边讲故事。几分钟后丫丫慢慢不哭了,开始和马益平聊天。1岁半的宝宝语“咿咿呀呀”,得顺着她的方向“聊”,但有个词听得特别清清晰,丫丫说,“阿姨妈妈”。12岁的南南(化名)已经读初一了,对他来说隔离病房的日子有点无聊。马益平听说二月份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网课,身为家有初中娃的妈妈,她替孩子着急,决定要抓一抓南南的学习。南南说,书包里有新学期的英语书,可新词我不懂。马益平就坐下来,一个词一个词的带着南南拼音标、念单词、理解词义,帮他预习新学期的课文。

辛苦了,

我们的白衣战士!

你们都是杭州的宝!

供稿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