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温州

温州百人众筹建房 辛酸8年拿到了房却自认为失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是一场漫长的等待。这也是一次乌托邦式的实验。

  “我们失败了,还是太理想化了”,当李军摸出钥匙,打开新房的大门时,忽然说了这么一句。

  在温州市区,这是一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小区,但它的名字依然闪烁着别样的光芒——“理想佳苑”,它曾被称为全国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

  8年前,一群温州人发起“自己出钱自己建房自己住”的召集令,一时应者云集,李军成为最终入选的256人之一。

  没有先例,没有法律支持……

  8年过去,一次次掏钱,付出的钱和心血远远超出预想;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温州楼市的低迷,拿到手时,房子的价格与周边的商品房相差已不多,但即使这样的结果,也多少有侥幸的成分。

  有业内人士分析,李军们能拿到房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温州楼市的低迷。如果周边楼盘的价格还是远高于自建房,依照房源必须公开销售的规定,李军们恐怕还得等下去。

  回首这段漫长而曲折的建房之路,我们知道,历史会记下他们无奈、艰难而又勇敢的探索。

  绝望里的曙光:

  “自己造房自己住”

  赵智强振臂一呼,从者云集

  8年前,温州人李军只有28岁,新谈了个女朋友,因考虑结婚,要买套房子。但当时温州房价高得离谱,用李军的话说,“让人很绝望,只能想想”。

  2005年春节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军听到了一个消息:大家可以一起出钱,自己造房子自己住。最打动人心的是,这样造的房子,只要五千多元一平米,比当时周边动辄上万的房价低了一半。

  “很激动,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李军回忆说。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一个叫赵智强的人。彼时,他的身份是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

  赵的提议,很快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民间集资造房的破冰之举”,在媒体上,李军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在普通人买不起房的温州,许多人带着憧憬潮水般涌入温州,两三年后又像潮水般渐渐退去。而赵智强的设想,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李军没有想太多就去报了名, “报名的人有好几百,我还是托了一个亲戚的关系才报进去”。

  当时报名的主要有3种人: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成员、郊县来市区生活工作的人、市区住房困难户。最终名单定下了256人,李军很庆幸自己成了其中的一员。

  第一次集资,李军交了30多万元。

  2006年11月15日,他们委托开发商以1.0458亿元的价格,拍得蒲州街道江前村一地块。按照规划,要造7幢楼,一共256套房子。

  北京的“蓝城计划”、上海的“硅谷计划”、南京的“团购计划”……和其他地方的个人建房者相比,温州这群人离成功要近得多,毕竟他们拿到了土地。

  “你看,房子就要造了,用不了几年就能住进去了。”一次次,李军带着女友去看那块空地。

  无法可依的困惑:

  没有相关法规政策可以参考

  拿不到各种批文

  一年过去了,房子没有造起来。

  怎么还不造?李军一次次拨打赵智强的电话。

  这也是所有参加计划者的困惑。后来,他们渐渐得知,这是因为个人集资建房在国内尚无先例。

  没有政策,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怎么造?谁也拍不了板,审批一直没有通过,房子就没法造起来。

  这个难题从市里报到省里,省里又报到住建部。住建部官员三次赶到温州调研,没有说不能做,但要求按规定做,也就是走商品房开发的模式,因为法律法规里并没有“个人合资建房”的概念。

  无奈,赵智强放弃了“个人合资建房”,按照商品房的模式进行,项目才得以立项批复,并办理了各种手续。

  可是,根据2007年实施的《温州市区商品房网上销售管理办法》规定,温州市批准预售的商品房项目,全部房源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上网公开销售,开盘当天一般应采用电脑摇号的方式公开销售。在开盘前,开发企业不得采取预订、预购等变相认购的方式销售商品房。

  如果最后必须要公开销售,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房子出售后,扣除各种费用,利润归会员们。

  这块利润有多大?在房价顶峰的2011年, “理想佳苑”地块附近的房价曾达3万元每平方米。李军说,这是定心丸,如真分不到房子,卖了也能赚不少钱。

  李军一个朋友杨海明(化名)就为此动了心。2010年底,他找了套理想佳苑的房子,以2万每平方米的价格通过转让拿到指标。

  房子开建了。2010年6月起,李军常去工地,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女友和他分手了,其中一个原因是房子,等不及了。

  庆幸与失落:

  房建起来了,也分到手了

  比周边楼盘便宜得已不多

  2011年,李军又找了一个女友,住进了出租房里。他给自己打气——房子快造好了。

  可从2012年开始,温州的房价开始下跌。

  房价越来越低,李军的压力越来越大——假如房子公开销售,他既拿不到房子,也没多少钱可以赚了。

  这么多年来,除了焦急的等待,还有不停的交钱,“记不清交了几次。”李军说,只记得第一次因为拍地交了30多万,第二次交了20多万。

  李军想过退出,但根据协议,这条路走不通。

  眼看房子造得差不多了,这种忐忑的心情愈加迫切。“那些天都睡不着觉,头发掉了很多。”李军说。

  他和其他会员各方奔走,找不同的部门打听消息,得到的回答差不多:按法律法规办。

  李军陷入了自责:“怪自己太天真了。”

  转机来自温州市政府的介入。根据相关文件,这个项目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被批准向集资者定向销售。

  2013年底,理想佳苑通过验收。此时,周边房价已从最高的三万每平米多跌到了一万五左右。

  温州当地一名房产研究者说:理想佳苑能定向销售,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温州当前低迷的楼市。“温州房价持续下跌,也就没多少人关心这个楼盘,要是形势像前几年这样好,肯定没这么容易。”

  “政府的特事特办既避免了卖房的难题,也保障了集资者的利益。”他这样评论。

  房子到手了。5层楼90方,李军松了一口气。8月,他办了房产证。一算账,前后花了约100万(不包括利息),但比起周边楼盘一万五每平米,总价还是便宜了30多万——可8年的精力呢?

  他苦笑:“失败了。”

  记者问,如果让你再选择一次,还这样选吗?

  李军的回答是:肯定不会。

  ●2005年2月28日,温州市场营销协会向市政府提交报告,称愿牵头招纳一批“大专以上学历、在温州工作两年以上、拥有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营销、管理人才或具有相当职称的技术人才”,开展个人合作建房。最终确认256名参与者。

  ●2006年11月15日,委托开发商以1.0458亿元拍得蒲州街道江前村三产安置地块,取名理想佳苑。这在当时被视为国内集资建房的破冰之举。

  ●2006年,因无法判断该项目是属于保障房还是商品房,建设许可证迟迟没能下来。住建部到温州3次调研,最后确认项目为普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2009年3月,拿到建设许可证并开工。同年5月,因对设计方案和工程核算价格不满意,在打了19个试桩后,施工叫停。2010年6月底,工程再次开工。

  ●2011年2月,会员们分三批“抓阄分房”。

  ●2012年12月25日工程预验,2013年9月18日验收。在2013年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

  ●2014年6月5日产权初始登记。

  ●8月14日,该项目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向原集资者实行定向销售,目前分房完成。

  个人集资建房为何如此艰难

  1.没有法律支持,甚至和当时法律抵触

  比如个人集资房是定向销售,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所有的房源必须公开销售。

  2.融资难

  个人集资建房的资金,完全是大家凑的,光是资金使用的监管就是个大问题。

  很多会员报名很踊跃,但到交钱时却退却了。

  3.贷款难

  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在土地竞拍阶段不能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土地出让金的融资难度大,参与者风险也大。

  4.拿地难

  得不到金融机构支持,很难和开发商竞争,拿地成为操作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