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杭州

本以为最多只能活一年,没想到,到现在都三年多了!几次命悬一线的范大伯说,幸好有TA……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4-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本以为最多只能活一年,没想到,到现在都三年多了!几次命悬一线的范大伯说,幸好有TA……

上周,76岁的范大伯(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部肿瘤科复查,同时,医生根据他的情况,为他制订了免疫治疗结合局部淋巴结放疗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三年前,范大伯查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本以为最多只能活一年,没想到,到现在都三年多了!”

这三年来,范大伯的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几次出现危急情况命悬一线,最终都在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治下转危为安。

73岁的范大伯确诊肺癌,

多种情况使治疗困难重重,幸好……

三年前,当时73岁的范大伯因为咳嗽三个多月,后来发现痰中有血丝,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

做了胸部CT发现,他右肺有明显占位,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发生远处转移。

肿瘤已经到了晚期,没有办法做手术,医院根据范大伯的病情,召集了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

范大伯年龄偏大,又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常规的化疗难以耐受。他的基因检测结果是阴性,不适合靶向治疗,幸运的是,他检测了PD-L1属于高表达,有机会进行免疫治疗。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免疫治疗后,范大伯的肿瘤缩小了近50%,淋巴结转移已经基本消失了。正当他对治疗充满信心,觉得一切在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却因为免疫治疗的副反应,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导致他呼吸困难,生命一度危在旦夕。

肿瘤内科陈雪琴主任邀请呼吸内科王利民主任共同会诊,根据范大伯的病情,并结合国际最新的指南要求,制订了规范化的激素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间质性肺炎慢慢控制住了,总算度过了危险期。

过了一段时间,范大伯的右足背皮肤突然出现红肿伴水泡样改变,疼痛难忍。皮肤科吴黎明主任会诊后发现,足背皮损其实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和机体免疫力有密切关系,而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力就比正常人弱,再加上高龄、前期抗肿瘤治疗等因素影响,从而诱发严重的带状疱疹。经过皮肤科的规范治疗,“红肿和水泡”渐渐褪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如今范大伯定期回医院随访,看上去神采奕奕。原本以为自己最多只剩下一年的生命,如今却已安然度过近三年,这大大超出了一家人的预期。

国内著名肺癌诊治专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马胜林教授说,肿瘤患者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这部分患者往往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这些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肿瘤治疗相互影响。同时,肿瘤治疗还会出现一系列药物副反应,尤其对上了年纪的患者来说,这些副反应所带来的影响更严重。这个时候,综合性医院的多学科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马胜林教授(中)与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病情 仲伟 摄

影响恶性肿瘤的因素有很多,

MDT可为其选择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影响恶性肿瘤的因素有很多,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是共识更是准则。到底怎样的治疗方案最适合患者,能够让患者最大化获益,需要肿瘤外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影像介入科及病理科之间的紧密协作。

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并不是把多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在一个病人身上,而是通过MDT讨论,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基础疾病、肿瘤分期、生物学行为、病程发展、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为其选择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比如,杭州市肿瘤医院(市一医院吴山院区)胸外科前期接诊的一位中年患者,他不仅左侧胸壁肿块伴肋骨破坏,还合并慢性乙肝、肝硬化、脾肿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

获益于MDT的诊疗模式,他经过胸外科、影响介入科、病理科、肿瘤外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讨论后迅速明确诊断为胸壁海绵状血管瘤,成功实施了介入栓塞术,避免了外科手术导致出血的风险。

马胜林教授表示,MDT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能拓宽、提升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的医生可以打破专业局限,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医学知识,同时带动整个团队、各个学科的提升。

成立浙江免疫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抗肿瘤药物所带来的一些副反应。

去年,在马胜林教授的倡议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全省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和呼吸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皮肤科等普通专科及药剂科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浙江免疫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不久前,浙江免疫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召开了第一次线上会议。来自省内外13家医院的24位专家上线互动讨论。全国1100余位临床专家在线观看会议直播。

马胜林教授与多位专家进行MDT讨论

“我们通过病例探讨的形式,专家学者们一起总结经验,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借鉴。”马胜林教授介绍,建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毒性、心脏毒性、肺毒性和肝毒性等体内体外模型,研究药物毒性机制,使更多的患者能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肿瘤药物。

比如,抗血管肿瘤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等所致手足皮肤反应,发病率高达30%-76%,其中部分重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不减药甚至终止治疗。 马胜林教授联合浙江大学药学院杨波教授和何俏军教授,对手足皮肤反应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揭示了角质形成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角质化的机制,并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4月15日,研究成果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

供稿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