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骨文早1000年的文字,原来是这个湖州人发现的
▲点击看视频
太湖南岸,弁山北麓。
“四年零两个月,今天算是正式结束了。”5月31日,当长兴碧岩土墩墓群最后一处墓穴清理完毕时,梅亚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已在此发掘了土墩176个、墓葬900多座。
▲长兴碧岩土墩墓群,梅亚龙夫妇在这里考古发掘整整50个月。
从2016年3月1日至今,梅亚龙和易晓玲与其他考古人员一起,在长兴碧岩土墩墓群里共清理出器物9000多件。接下来,等待梅亚龙夫妇的将是漫长而细致的器物修复工作。在长兴碧岩土墩墓群考古发掘过程中,身为农民考古技工的梅亚龙夫妇功不可没。
▲梅亚龙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根据土层的性质和变化判定大致年代。
▲梅亚龙在考古现场挖掘一个罐。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的文物考古发掘也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大大小小考古工地上,至少活跃着5000多名各类考古技工。他们协助考古专家对古代遗迹进行调查、勘探、发掘、测绘、记录、整理,以及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等工作,成为我国田野考古的生力军。
▲梅亚龙和队友正在野外勘探。每一个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前,都要进行地下文物的勘探。
农民考古技工不是考古专业出身,没有编制甚至没有学历,但日复一日积攒的手艺和丰富经验,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会超过工地上一些科班考古专家,很多轰动一时的考古发现,都是经他们的手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妻子易晓玲也每天忙着在考古工地上测量、绘图。
▲梅亚龙的考古工具。
今年48岁的梅亚龙出生于湖北荆州。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梅亚龙的哥哥是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高材生,受兄长影响,2001年,梅亚龙被介绍到天津历史博物馆,客串临时性的考古技工。能参与地下文物的抢救,梅亚龙最初只是觉得新奇。不过运气这东西,确实会眷顾有心人。担任考古技工的第二年,梅亚龙随武汉大学考古队,辗转三峡地区考古,在湖北省巴东县旧县坪,发掘了保存完好的唐宋时期山区县城遗址,还评上了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从此,梅亚龙与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
▲平日,梅亚龙喜欢独自在博物馆内凝视一件件从地下抢救出来的文物,这是他独特的“进修”方式。
从2003年开始,梅亚龙应聘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技工,2007年,梅亚龙妻子易晓玲也被吸收进考古队。直到2013年,梅亚龙被长兴博物馆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如今他是长兴博物馆文保部的一员。
▲在驻地,梅亚龙白天考古发掘,晚上还要查阅各种资料。
田野考古十分辛苦,夏天顶着烈日暴晒,下到墓坑里剥剔器物,一会儿功夫衣服就里外湿透;冬天寒风凌冽,掀开覆在墓坑上的薄膜,到处结满冰花,手指顿时麻木僵冷。但梅亚龙夫妻俩却乐在其中。只有高中学历的梅亚龙,是这片工地上公认的最富有“实战经验”的发掘人。安吉上马坎遗址、长兴七里亭遗址……梅亚龙经历过无数重要遗址考古发现。考古工地上所有技术活,他几乎都会,钻探、发掘、清理、修复、摄影、拓片……庄桥坟、七里亭遗址相关的报告、书籍当中,那些手绘线描的遗址剖面图、器物图也都出自梅亚龙之手。2012年,梅亚龙在绘制庄桥坟出土的玉石陶器线图时,因为他的细心,在一件舌型石钺上发现了疑似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和符号,为研究中国文化起源、发展、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梅亚龙展示自己在长兴七里亭遗址考古时的工作照片资料。
▲学无止境,梅亚龙拿着一张墓碑拓片向考古队领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军(左一)请教。
▲梅亚龙在整理墓碑拓片。
▲常年的考古印记放在身上就是晒得黝黑的皮肤,以及风吹雨打留下的粗糙。但梅亚龙和易晓玲却觉得自己这份职业很有意义。
晴天下工地,遇到雨天,梅亚龙他们便在屋内修复文物。面对修复台上一堆碎陶片,一般人根本无法下手,但梅亚龙却能信手拈来。泥质灰陶的双鼻壶器壁最薄不到一毫米。加之历经数千年,已变成不到一厘米见方的碎块,修复难度可想而知。梅亚龙一边修一边琢磨,遇到难题时及时向专家请教,再有不清楚便查各种资料,凭着执着和倔强,他慢慢掌握了一些诀窍。二十年来,梅亚龙参与发掘大大小小墓葬1000多座,经他之手修复的器物也有5000多件。
▲梅亚龙正在修复器物。修复文物不仅要懂行,还需要耐心。
▲出土器物的修复是个技术活,二十年来,梅亚龙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屋子的陶器都是梅亚龙和队友慢慢修复的。
▲梅亚龙与同事一起修复文物。
常年在外考古,夫妻俩经常回不了家,一家人也是聚少离多。但梅亚龙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每次抢救、修复好一件出土文物,就是给中华民族保护好一份文化遗产。
▲梅亚龙在博物馆里凝视自己修的文物。
来源:难得湖图
编辑:汤晓利
湖 图
- 标签:普京赴女外长婚礼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