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招募志愿者值守北麂山灯塔 听那些灯塔故事
今年2月,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开全国先河,公开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参与值守北麂山灯塔。这个被称为“最浪漫的志愿者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名报名者。
4月1日,第一批志愿者正式上岛服务。11月22日,随着最后一批志愿者离岛,本年度的北麂山灯塔志愿者值守暂告一段落,预计将于明年三四月份再重新安排上岛。
这7个月里,共有19个批次41名志愿者前往北麂岛值守灯塔。他们带着自己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从天南地北奔赴这个孤岛灯塔。在塔上的十多天里,他们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故事,离去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有着什么样的感悟?——
11月22日的清晨,远离大陆的北麂岛。
早上5点多,太阳仍沉寂在海平线下,天空晦暗低沉。海上有雾,岛上有风,迂回狭仄的岛路上,三个人,一条狗,静静向渡口走去。
这天,最后一批北麂山灯塔值守志愿者——来自湖州南浔的商人闵晓平和广西南宁的大学生陈俊名,在守塔工老黄和守塔狗小黑的陪伴下,乘坐清晨6点的渡轮离开了北麂岛。
作为温州境内唯一一座大型国际灯塔,过去的24年,北麂岛北麂山灯塔一直静默矗守在离大陆海岸线60公里的岛屿山头,闪耀在每个不为人知的海上之夜。只有过往的船舶,会记住它发出的温暖光芒。
志愿者们的到来,揭开了这座灯塔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网络日志、微信朋友圈等各种方式,记录着自己每天的灯塔生活和岛上见闻,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到,守塔工这份寂寞的工作。在这里,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段与众不同的志愿经历和远离尘嚣的时光。
“关注灯塔,更关注生活在这里的人”
讲述人:第十九批志愿者 闵晓平 商人
在灯塔的最后一夜,闵晓平写下了《再见,北麂》:“比我年轻许多的灯塔,让我看到一颗无比坚定的心。疾风肆虐的黄昏,寂寞汹涌的长夜…它高擎明灯一盏,无怨无悔地在岁月里行走,走过日升月落,走过风霜雨雪,怀揣一颗自由而孤独的心,一路走下去……”
在岛上11天,除了每天清晨黄昏开关镭射灯,拉合幕布,做一些琐碎的内务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他都在岛上各处转悠,走遍北麂每一条小路、每一座渔村。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却没落封闭的小海岛,给了他无限挖掘的可能,在蛛丝马迹中,他访问着沉睡着的烟波往事。
他关注灯塔上的每一件事,也喜欢观察岛上的每个人。他记录夜晚独自驾着渔船归来的老渔夫;记录偶遇的一位挑担的老人得知他是志愿者后执意要将筐里最肥的红薯相送;记录守塔人老黄说起搬离岛屿的家人和村人们时,眼睛深处的几分忧郁……他思考,是什么带走了曾经的繁华,是什么让村民们离开世代生存的家园,是什么让宽广的海洋收回了对人类丰厚的馈赠。
离开前一晚,他再三嘱咐老黄别为了他们而早起,可第二天一早,仍旧看到了老黄等待着的身影。
离开的最后一刻,告别转身,他举起手机,拍下了老黄离去的背影。
“灯塔把素未谋面的人牵引到一起”
讲述人:第六批志愿者 钱承 培训机构工作人员
钱承是个在北京工作的江苏女孩。她很忙,忙到发过去的采访提纲,接近半夜3点了发来回复。但她说,为灯塔的采访无论如何都会尽力配合,“因为灯塔志愿服务给予了我太多”。
最让她难忘的,是灯塔为她带来的一段奇遇。6月份上岛服务后,她每天都在自己的朋友圈记录下工作和岛上见闻。她的一位在电台工作的朋友转发了这些内容,并被一个做日文翻译的女孩看到。原来,这个女孩是钱承非常喜欢的一部日本漫画《深夜食堂》中文版翻译者,她的爷爷是北麂人,她曾在北麂岛留下过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儿时的场景,唤起起童年记忆,让她觉得很不可思议,随后,她辗转联系上了钱承,表示想回岛看看,看看曾经每天都看到的灯塔。
那时,正好是钱承服务期的最后几天,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延迟了她的行程,也因此让她正好遇上了从北京赶来的女孩。“这一切都很奇妙,北麂灯塔把很多素未谋面的人都联系在一起。”钱承说。
她在这里看到坚持的意义,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以星空来比喻,志愿者是围绕灯塔的星星,灯塔就是志愿者心中的月亮。灯塔暖色的光和老灯塔人的精神,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成为我们离岛后投入繁忙生活里,披荆斩棘的神器。”
“把灯塔美景做成影片,永久留念”
讲述人:第十五批志愿者 徐禹 瓯海小学体育教师
浪涛,鸟鸣,金色阳光从海天一线喷薄而出,绿色摇曳的海岛最高处,红色的灯塔就像一面旗帜……徐禹制作的北麂灯塔视频,不仅记录了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更尽现北麂岛自然风光和渔村人文风情,一贴上网就引来一片“点赞”,不少人看后高呼也想去当回灯塔志愿者。
为了记录这段难得的经历,他当初可是背着重重的航拍器材上岛的。在日常工作之外,他最常做的事,就是找个景观好的地方,装好航模取景;天气好时,他会一早起来等拍日出;就连平时下山去买菜,他也不忘带上摄影机,走哪拍哪。
服务期结束回到家,他顾不上休息,马上就整理素材,开始制作视频,花了十几个小时熬夜完成。“就想迫不及待想要把它赶快做出来,与大家分享。”他说。
他和同批的另一位志愿者都是小学老师,上岛前他俩就商量好,要为岛上的孩子带点什么。他教体育,擅长踢足球,就带了比赛服和足球送给岛上留守儿童,还组织他们踢了几场足球赛,短短时间,孩子们都和他混熟了,每次碰见,都会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声“徐老师”。
“这里的人们都特别淳朴单纯,身处这种环境,人会变得放松简单起来。这真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视频的最后,他在画面最底部,打上了一行小字:
“只有不舍,只有感谢”。
“问我哪个灯塔最美,北麂山灯塔”
讲述人:第十八批志愿者 陈之平
上海海事局工会调研员
陈之平对灯塔很熟悉。她是上海海事局工会调研员,主要工作就是走访各个灯塔,了解基层灯塔职工的生活状态。她走遍了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所有的站点,实地走访了中国海岸沿线一半以上的灯塔。每当有人问她觉得哪个灯塔最美时,她总是会回答,北麂山灯塔,“因为我在那里服务过,那里是美丽的灯塔志愿者之家”。
与其他志愿者更多带着“探奇”心理不同的是,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改善灯塔工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带去切实的服务。她和丈夫一同参与志愿服务,上岛时,他们带了豆浆机、大豆、面粉、树种和书籍。每天早晨,她会都为大伙榨新鲜豆浆,变着花样地做各种饼食面点,改善塔上伙食。她还和丈夫带头,在塔旁的空地上,翻了2块土地,种上了胡萝卜和小青菜,“海岛蔬菜少,遇到恶劣天气不方便出门时候,就可以自给自足”。
作为一个海事工作人员,最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这次志愿行动给守塔工们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变化。“志愿者为他们单调重复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活力,他们更开朗了,笑容多了,对生活、工作都更积极。”
“志愿文化,就是北麂山灯塔的文化”
讲述人:第一批志愿者 林健 商人
上周四,林健时隔半年又再次回到了北麂岛,回到了服务过的灯塔,熟悉的人和物,无不在唤起那段不远前的回忆。不过,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怀旧”,而跟着温州航标处的工作人员了解灯塔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今后发展之路。
11月14日,17名已经完成服务的灯塔志愿者们又重新聚集在温州,举行了一次沙龙,商讨筹建灯塔志愿者协会以负责灯塔志愿者管理和新志愿者的选送工作,林健被选为会长。沙龙上大伙提出了不少有益建议,比如每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建立菜单式服务内容,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爱好特长选择发挥等。
林健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看法。他在网上查看过不少国外的灯塔的介绍,认为一个灯塔除了它本身的指航功能,还应该要具备有两部分,一是文化历史,二是景观环境。“与其他灯塔相比,北麂山灯塔建成时间短,还谈不上什么历史,也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而灯塔志愿活动的开展,每个灯塔志愿者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和故事,今后都将成为属于它自己的文化。”而景观环境的改造,也会成为今后值守志愿者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当最初的新奇、浪漫渐渐褪去,如今,他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种灯塔精神和志愿精神相结合,如何拓展和丰富服务内容,为北麂山灯塔切切实实地,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