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温瑞塘河主源头之谜 记者登千年古道探桃源溪
山峦重嶂,水网相依,对于每一个生活在温州的人来说,经城而过的温瑞塘河承载着温州人的情愫。即使客居异乡,心中也会时常勾连起关于这条“母亲河”的记忆。但千百年来,温州人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个疑问,这条滋养了世代温瑞儿女,孕育了温商精神的河流,究竟主起源于何处?
如今,当时代的车辙前进到五水共治的当口,千年的谜团终于得以破解,横贯温州市三区一市温瑞塘河主起于——瓯海瞿溪街道泉东川村桃源溪。政府部门期望这一汪活水清源,能够帮所有温州人找回河流过去清澈的面容,激发市民在当代的治水热情。
那么,温瑞塘河主源头是怎样确定的?市民从市区出发如何才能找到主源头?记者昨日拾级千年古道而上,寻访了温瑞塘河主源。
-寻源立碑 拾级千年古道而上 碑即立于村岭尽头
碑立高处,路亦崎岖。昨天上午9时许,瓯海区委、区政府组织近百人来到瓯海瞿溪泉东川村寻源立碑,塘河源碑即立于村岭尽头。要访名碑,需先经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船放岭古道。该古道是古时当地泉东坑,以及瑞安湖岭、林溪等地村民担纸往返瞿溪街的必经之道。
沿道而上,脚下石板青阶,耳畔竹叶聆动,不时还能遇到山溪跃池,一鸟飞鸣,遥想当年古人的担纸歇停,只能叫今人心生慕意。行进约1公里后,古道戛然,记者和同访者转入一条山间土路,因久无人来,脚下已是黄叶松针,身侧即是瞿溪潺流。从两山缺口处向外远眺,都市楼阁已避人远已,山间雾气醉人于既倒。
土路行约五百米后,记者眼前豁明,一平台出现在山岭深处,平台之上有一源眼,眼中有鱼畅欢,此即为温瑞塘河主源头——瞿溪桃源溪的立碑之地。抵源之时,或遇天空作美,赏下沥沥清雨,众人携手退去碑身红纱,石碑尽出,侧面绘有塘河图,主面砂书“塘河源”。
-定源原因
桃源溪支流中最大
溪水文化沉淀千年
河网密闭,支流交错,温瑞塘河定源瞿溪桃源溪依据何在?据瓯海区水利局副局长林周成介绍,定源工作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的,工作人员耗时6个月查阅了大量文史料和水文资料后确定了河源。
从流域面积看,瓯海瞿溪山区集雨面积近20平方公里,桃园溪占了12.31平方公里,为塘河上游汇水溪流及支流中最大。从溪流主流长度上看,瞿溪山区主流长9.7公里,其中桃园溪主流长7.1公里,为山区溪流最长。从多年平均径流量看,瞿溪山区多年平均径流量达2972亿立方米,为塘河所有溪流最大。
另外,瞿溪桃源溪还造就了当地沉淀千年的水文化。据史书记载瞿溪街道部分村民从宋代就开始从事造纸行业,当地现存的塘坎桥一带就是古时卫生纸的交易中心。附近肇山村至今还保留有相传是始建于东晋时期的肇山寺。
-寻源志源
民间河长寻源解惑
瞿溪水有了大改善
同行的潘胜忠是温州市首任民间河长,据他介绍,自己在瞿溪边生活近半个世纪,以前从来不知道塘河主源头在哪,这次桃园溪被定为塘河主源头,解了他心中的谜团,他感觉很高兴。他倡议市民保护好母亲河,共同参与治水。
潘胜忠回忆说,他小时候瞿溪水很清澈,水底的石头翻一下还有鱼跳出来。但八十年代后,瞿溪周边制革企业开始增多,河水开始变浑、变黑,河里的鱼也消失了。这几年温州市加大治水力度后,瞿溪水有了大改善,小鱼出现了一些,可离他儿时看到的清水还有不少距离。
林周成表示,寻源温瑞塘河其实就是寻根温州市曾经的河道记忆,让市民感受到保护河道的重要性,一起为温州市的治水工作助力。
-如何造访
距离市区约34公里
车至瞿溪后步行而上
古有名源,人必访之。市民今时若有雅致,不妨列游一番。从市区出发经瓯海大道可抵瞿溪街区,先开至瞿溪公交站点处,这段路约24公里,车程需30至40分钟。从站点处起还可再车行8公里,沿宁屿路、宁国路、林桥路开至船放岭古道处,这段约需耗时10分钟。
至此,市民要留心路左侧一块关于温瑞塘河源船放岭古道的导视牌,导视图上标有塘河源的具体位置,距路牌处约2公里。但见到此牌,也就意味着市民要暂时告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效仿古人代步而行最后一段古道山路。
山路崎岖,市民在寻源时脚程不易过快,分段歇脚即可缓解体力,也可拍照留念。带孩子去的市民最好让孩子牵着你的手走,因为部分路段稍有陡峭,光溜溜的石阶遇雨更是湿滑。
另外,记者昨日寻访中发现,由于塘河源头碑刚刚设立,古道两侧垃圾箱数量不多,建议市民去时最好先自备一个垃圾袋,不要让垃圾破坏了山间美景,破坏了寻访塘河源的本意。
-相关链接
温瑞塘河形成千年误会
系自然河流非人工开凿
据《温州市志》、《瑞安市志》记载,温瑞塘河在汉晋时期由人工挖掘开凿,但对于具体开凿史,全都语焉不详。2005年6月,温州市地理学会姜竺卿老师破解了这一学术难题,人工开凿系千年误会。
他经过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现在的温瑞平原还是海域。到公元前2世纪初,也就是西汉初期,翠微山到杨府山逐渐形成一块“心滩”,类似今天的七都岛,瓯江在这儿分成了南北两条水道,其中,瓯江河口南支入海水道就是现在的温瑞塘河最初雏形。大罗山当时还是一个孤屿,与陆地之间隔着一道海峡。
到公元4世纪,也就是东晋初期,瓯江上的“心滩”形成了陆地,梧田到三篛一带也由于四周陆地高起,截断海洋的来沙,变成一个“泻湖”,演变至今成了湿地。这时候,大罗山和陆地之间的海峡,也变成了一道河床,与瓯江南支入海水道一起,自然形成了一条水面开阔的河流,一直流到瑞安塘下附近入海,这条水道就是现在温瑞塘河的雏形。
唐宋以来,温瑞塘河又经过多次大规模疏浚,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