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在为老人搭建怎样一张“养老网”?
“死在家里没人知道,儿子回来已经发臭,骇人!”
“昨天,儿子特地从山东打来电话,叫我没事就来服务中心。”
昨天下午,在长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长新公寓的两位老太太在闲聊。
前几天,菱香坊一对老年夫妇一个死于意外、一个饿死,竟没人及时发现。消息一经传开,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每个老年人最幸福的愿望。面对这些愿望,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1998年,嘉兴提前全国1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严峻的现实,让“如何养老”这一问题,成为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嘉兴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为主体的框架模式。
根本:子女赡养
70多岁的杨树林(化名)家住文昌路附近的一个小区,有3个子女。
几年前,一场大病后的杨老伯落下了残疾。为赡养老人,几个子女的关系曾一度弄僵。杨老伯一气之下选择独居,但日子过得并不好。有一次发生意外,幸亏被民警发现,有惊无险。看到他过得不好,有人建议他去老年公寓,但老人死活不愿意。
后来,经过社区、警方等多方调解,杨老伯的子女达成共识。如今,他生活得很好。
熟悉杨老伯的新兴派出所民警说,曾经在多次上门了解情况时发现,虽然杨老伯对女子有些怨言,但还是很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老人最怕孤单,很喜欢热闹,我们去多了,他很喜欢我们。”民警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旦上了年纪,绝大多数人的社交圈就变得很窄,有的人甚至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比如,晚报昨天报道的赵阿五老人,长期一个人生活,几乎每天来往于家和菜地之间,痴迷种菜。
实际上,常年一个人独处,孤单、落寞的情绪是老年人最害怕的。相关人士认为,老人长期处在寂寞、沮丧的情绪里,不但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抑郁症等,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依托:社区服务
农翔社区银柳坊网格服务员、小组长张根鸿每天都会敲门喊话,借此了解小区里空巢老人的情况,这个习惯已保持10多年。有一次,他觉察到一个高龄老人几天没出门,就去敲门,结果发现老人遇到危险。幸好发现及时,没有酿成悲剧。
据了解,嘉兴各个社区都在积极行动和探索,更好地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在菜花泾社区,空巢、孤寡老人家里都装有一个红色按钮,连接社区里的一部电话或社区干部、老人家属的手机,老人一遇到紧急情况就能自救。
“有一天,我们正在上班,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社区的一个老人突然在家里摔倒,他按了这个红色按钮,我们立马赶去他家,送他去了医院。”菜花泾社区党总支书记胡燕回忆。
2013年,清河社区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发动一批年龄在40岁至60岁的新居民去照顾高龄老人,尝试“低偿服务”模式,针对老人们的生活所需开展全方位服务,并收取小额报酬。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他在社区走访工作中发现,这些新居民一般都是随子女到此安家落户的,白天比较空闲。让他们去照顾高龄老人,并收取一定的报酬,可谓一举两得。
长新社区采取的措施也不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3种模式,即老人互助、近亲照顾、干部结对,效果很不错。2013年,长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式“开门迎客”,社区老人可以在该中心享受到一系列优质养老服务。据悉,这是目前嘉兴最高档的养老服务中心之一,里面有活动室、图书室、日托室、食堂、健身房、电大课堂等。
支撑:机构养老
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方面,嘉兴都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目共睹,其中特别是机构养老,在嘉兴成为养老业最主要的支撑。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老人还是他们的子女,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嘉兴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有人提出,在探索实践各类养老服务途径中,显现出了“排队等床位”、“护理人才缺乏”、“资金注入不够”、“养老需求多元化”等问题,显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以上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
嘉兴学院商学院教授佘明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嘉兴机构养老目前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关注,比如说民营和公办在发展方面不平衡,从而导致竞争不公平。
嘉兴一位行业人士也指出,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要协调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供应、医疗服务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改革运营机制,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和公建民营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