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宁波

在杭甬温建省级定点医院,进口冷链食品加贴溯源码!省疫情防控发布会传出这些信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9月14日上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五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9月14日上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五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首先通报了全省最新疫情情况:9月13日,浙江省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由印度输入),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

截至9月13日24时,全省已连续89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现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7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7例,均由境外输入。

陈广胜还就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浙江现有315家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日最高检测量达29.1万管。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原则,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今年8月日均核酸检测7.1万人。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浙江规定, 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开设发热门诊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都应具备核酸样本采集和检测能力,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扩大核酸检测服务。同时,明确对发热门诊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应4-6小时内出具,对普通门(急)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求12小时内出具,对“愿检尽检”人员应24小时内出具,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日检日清”。

坚持疫情防控底线思维,按照日检测量100万人次的标准,全省组建25支核酸检测机动队,并应急储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建设配备一批快速移动检测实验室,确保满足不同地区同时出现聚集性疫情的检测需求。着眼于省、市、县三级5-7天内完成相关区域全员筛查,合理调配社区工作力量。按照每10万人次/日核酸检测任务匹配270名左右采样人员的标准,综合配置采样监测队伍。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全面提升核酸检测筛查效率。

增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医疗服务能力

浙江切实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 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医院等,一律在相对独立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对就诊的发热患者,要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闭环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建设。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难免会出现散发病例甚至疫情小规模反弹。围绕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机制, 在杭州、宁波、温州3市建设省级定点医院,各设区市至少确定1-2家市级、各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县级定点医院。以设区市为单位,原则上按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总床位数的10%准备救治床位,按照不少于救治床位数的10%准备重症监护床位。同时,各市、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后备医院和1家方舱医院建设场所。以呼吸、感染、重症医学等医务人员为主体,按照每组100人的标准,建立省、市两级重症救治后备医疗队。

浙江将切实遵循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保每一个救治对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全面加强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

为防止新冠病毒可能借助冷链运输的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外包装等物品传播蔓延,浙江以“浙冷链”系统为依托,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尤其是来自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食品的精准追溯。

对2020年5月1日后进口的冷链食品,要求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进货查验,并在产品入库出库时通过“浙冷链”系统进行信息录入、赋码和扫码工作。对此前进口的存量冷链食品实行备案管理,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赋码、扫码。

着眼于人物同防,认真开展对冷链食品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新冠病毒监测,重点对进口和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冷链食品及其从业人员加强抽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要求每周抽取一定数量农贸(集贸)市场、超市进行检测;各县(市、区)每周检测样本数不少于70份,其中从业人员样本数不少于30份。截至9月13日,全省累计完成冷链食品、外环境和从业人员核酸检测10.7万份,结果均为阴性。

浙江明确规定,一旦收到省内外有关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报告,应在2小时内利用“浙冷链”系统对同批次食品流向进行溯源倒查和精准定位,并快速予以妥善处置。

统筹沿海港口疫情防控和船员换班管理服务

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又切实满足船员换班需求,浙江全面落实“应换尽换、应上尽上、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工作要求,着力完善船员健康申报、进港外轮监测、船岸界面防控等相关制度。

浙江在港国际船舶目前日均保持在400艘以上、在港船员8000余人,自4月以来累计完成1600余艘次、1.9万名中国籍船员换班,日均换班120余人,受检换班船员未发现相关病例。

为进一步堵塞漏洞、确保疫情防控无死角,浙江在对换班下船船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的同时,还对所有抵港船修船舶、远洋渔船、外贸转内贸运输的国际船舶船员开展全员检测,对申报或卫生检疫有异常情况的外轮船员也予以检测。

至今累计发现19起抵港外轮疫情,涉疫船员共60人,其中外国籍船员53人,累计确诊7例、无症状感染46例。对患病的外籍船员按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办理临时入境转医诊治。由于处置得当,全程严格实行闭环管理, 浙江沿海港口未发生一起境外疫情输入感染病例。

答记者问

陈广胜就 上海空港口岸入境的来浙人员集中隔离工作情况、 如何及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自7月底以来,从上海空港口岸入境的来浙人员,凡在上海隔离几天并经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的,到浙江后都先在嘉兴市集中隔离,为何要作这样的工作安排?这是否会给当地疫情防控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风险?

随着国际航班陆续恢复开通,按照国家相关部署,对在上海空港口岸入境、目的地为苏浙皖的人员采取两地转接隔离模式,前阶段是“7+7”模式。其中,来浙人员前7天安排在上海市指定的金山区、松江区隔离点,随后闭环转运至嘉兴市隔离点再集中隔离7天。 该模式将因上海国际航班数的持续增加,相应地缩短在沪隔离时间,并相应延长来浙隔离天数。沪浙两地合计隔离期满14天,经新冠病毒检测阴性后将解除隔离,允许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自行前行目的地。

当初为何将由上海转接到省内的集中隔离点选在嘉兴?这是充分考量的结果。由于境外疫情仍呈快速蔓延之势,对新入境人员必须“点对点”转运。而自上海口岸入境的来浙人员目的地不一,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假如都直接转运至最终目的地隔离,不仅涉及全链条闭环运作的组织难度,也有分散管理的高昂成本和相应风险,同时面临长途转运的交叉感染隐患。尤其近几个月天气炎热,无论对入境人员还是身穿防护服并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来说,客观上容易疲劳,对司机更是考验;加上台风季节等可能面临的天气因素,从交通安全角度,也应避免长途转运。确定毗邻上海的嘉兴市作为集中隔离点,是浙江统筹考虑后的决策。 近期浙江还将新增城市用于满足由上海转接到省内的入境人员集中隔离需要。

集中隔离是全封闭性质的,并不对当地造成过多的疫情防控压力。随着浙江城市的机场国际航班陆续恢复,像杭州市作为第一入境地,按照首站负责制原则,就承担对相关航班所有人员实行14天集中隔离的管理责任。虽然因此连续增加了输入型病例,但都是与外界隔绝的,没有造成二次感染。可见,只要严格执行既有的防控措施,风险是可控的,能彻底切断传播途径。借此机会,也十分感谢杭州、嘉兴等市顾全大局,着眼于全省“一盘棋”,加强统筹协调,为巩固全省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问:从前阶段国内一些城市陆续出现病例的情况看,新冠肺炎疫情还很难划句号。要有效防控疫情,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患者,但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请问浙江对此将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贵在早发现,也难在早发现。只有及时发现风险点、传染源,才能及时采取措施竖起防火墙。秋冬季是我国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室内聚集日益增多,加上一些国家“带疫解封”所出现的新情况,许多专家都提醒要防范疫情“二次暴发”。为此,浙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早发现”这一关键环节,切实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一方面,加强重点人群监测。主要是10类人员: 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工作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福利院和养老院工作人员。其中,对密切接触者还进一步扩大到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上述10类人员被病毒感染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大,或者被感染后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作为重点人群,对他们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确保“应检尽检”。

另一方面,加强重点场所监测。主要是人员密集尤其是流动性程度高的公共场所。 机场、火车站、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宗教活动场所等,应落实好体温监测等防控措施。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要注重做好中高风险地区等来浙人员14天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腹泻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的,及时转送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今年6月中旬温岭发现的一起病例,就是因为对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返乡的发热人员给予重点关注,从而经多次检测得以确诊。 药店也是重要的监测点,要开展退烧、止咳、抗病毒等药品销售情况监测工作。根据人物并防的要求,加强对 冷链食品及其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新冠病毒监测。从前阶段一些城市暴发的病例看,不少与冷链食品相联。所以,相关场所也应是疫情防控监测的重点场所。

早发现不能靠偶然性,需要机制和技术支撑。浙江要建立健全一体化监测平台,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监测网络。 浙江明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对居民提供的疫情线索,必须及时开展核实调查。在疫情面前,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只有早发现、早报告、早公开,才能更好地为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主动。同时,要加强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让大数据为疫情防控赋能,确保出现风险隐患能第一时间予以响应,为浙江疫情防控科学预测、科学预警、精准响应、精准管控提供良好的机制准备。

胡奎就浙江如何促进消费 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全国各地都在提倡促进消费,请问浙江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具体举措?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促消费活动。从浙江看,各地促消费活动好戏连台,“浙里来消费”如火如荼,今年1-7月份,全省累计举办促消费活动近1600场次。概括地说, 目前浙江消费市场在全国率先复苏,回暖态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同比下降5.8%,但降幅逐月收窄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好于全国(全国-9.9%)。

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但疫情加深了线下实体零售困难、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

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零售18大商品类值中,10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为负增长,其中,石油制品(-17.9%)、日用品(-17.4%)、建筑装潢材料(-12.6%)类对消费下拉明显。

近日,省政府专门印发出台了 《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 总的要求是响应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部署,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实施意见》从六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不少突破点、亮点:

  • 突出体现了一条消费全链条。 《实施意见》着眼“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提出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保持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环境等,鼓励各地推出一批吃住游购娱等消费券、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等政策意见。
  • 倡导培育了一批消费新业态。 《实施意见》从后疫情时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角度考虑,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探索开展“新批发+新零售”“人工智能+教育”,鼓励“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等互联网+养老服务,支持“云办公”“远程办公”“共享员工”等模式,完善“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模式,大力推动实施消费新政,推动消费升级。
  • 提炼推广了一批促消费经验做法。 如末端配送经验,提出“推广湖州城市末端配送智能化治理经验,推动城市末端绿色配送体系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智能绿色集约化水平”等;又如推广严选、心选、鲸选等互联网品牌培育经验,提出“支持互联网平台深化与制造业集群和名特优新品对接,推广平台联合企业运作品牌模式和协同制造模式”等。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文件明确的这些促消费的举措分解成若干具体任务给省级有关部门,力求将消费扩容提质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陈峰就高校招生情况、 秋季开学情况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今年受疫情影响,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浙江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有无受到影响?

受疫情影响,全国高考统一延期一个月,浙江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有相应推迟。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三段录取工作,共录取新生30.6万人,其中本科15.6万人,专科15万人。目前还有少量剩余计划正在征求志愿, 总的录取率预计可达95%。 部分高职院校还将面向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农技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6类群体进行扩招。

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多方努力下,国内高水平大学在浙江的招生人数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今年又增加了100多人,让更多的考生有机会“上好大学”。

需要提醒各位大学新生的是,一定要按照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要求,做好个人疫情防控和健康申报工作,确保安全、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

问:今年浙江各级各类学校秋季开学情况如何?浙江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

经过上半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开学复课”的艰苦战斗,浙江各级各类学校都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今年暑假结束后,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正常时间开学,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基本上在9月1日前后开学,高校按老生、新生分批错峰开学。截至9月11日(上周五),全省大中小幼学生总到课率98%,其中中小学生到课率99.1%、幼儿园到园率93.5%;全省110所高校中,61所高校已开学,大学生到课率94.3%,余下49所高校也将在近期陆续开学。

就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省教育厅已在开学前做了全面部署。总体要求是: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安全开学、正常开学、全面开学,确保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经全面排摸, 截至9月13日,全省教育系统已连续205天无省内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连续192天无省内本地新增疑似病例。但秋冬季是各类疾病的多发期,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幼儿,更容易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半个月来,每天晨检、午检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异常的学生大约在万分之1.6(也就是1千余人)左右。省教育厅继续坚持和完善校园防疫流程和应急处置方案,对身体异常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诊断、早治疗,目前校园秩序总体上正常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教育系统还充分利用抗疫斗争这本最生动的教材,精心组织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把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动力、爱国奉献的行动。

高校学生来源复杂,且校园内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恢复,在境外的有些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也将陆续返校,这对“外防输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校园防控措施肯定要比社会其他机构更“严”。总体上,要求高校做到“一手刚”“一手柔”,“刚”“柔”并济。

  • “一手刚” ,就是要全面落实校园《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做好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工作;同时坚持和完善上半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科学“智控”手段,坚决守牢学校的“大门”。
  • “一手柔” ,就是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到人性化管理,防止过度管控、简单管理,尤其是要防止“一刀切”地禁止学生出入校园,应该根据属地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科学把握政策、动态调整措施。

各级各类学校,在用紫外线、消毒水等消杀环境时,既不能随意降低消杀标准,也不能随意增大剂量、过度消杀,防止带来次生危害。希望广大学生理解、配合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养成卫生自律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无论是加强管控还是优化服务,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广大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浙江发布

余婧婧

一审:张志龙 二审:郑仲晔 三审:张伟方

共同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