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双节长假,我到城外看看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最高的褒奖莫过于“有味道”。中国人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来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有味道 ”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却很享受。能弥留在人们心头间的味道,一定是悄无声息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到了美好;一定是蕴含着绵绵的爱和深深的情,不时地温暖着你;一定是让你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从味道的演变到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变迁。
“学习强国 ”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 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体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 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全文3014字,阅读约4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蒋国梁
双节长假前后,我数次出城、进城,自然看到各式“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的生活场景。回家翻阅《围城》,自忖不解风情,只会联想过往的“城外”亲历。
“城外”两字是我和我家族最熟稔且记忆深刻的一个词。
回望来时的路,我家原居湖城三元洞府三元弄2号,就是现在的苕溪西路一隅(曾经叫过红专西路)。
▲三元弄。摄影 @蒋国梁
这里南距2200多年前的项王城(子城)不过百把米,西与1700多年前的罗城城墙只有三四百米。我想,若按子城划分算是城外了,依罗城圈定可以计为城里。现在这地段那是黄金里的黄金、市中心的城里。
自从懂事起,奶奶,湖州方言叫“娘姆”“阿姆”,我们家叫“阿姆”,她带着孙辈的我们去得最勤快的地方就是“城外”。
三元洞府(现在的苕溪西路)在民国时期虽已定位二等街巷了,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还是条最宽处不过十来米的小街巷。一出墙门堂,时不时会遇到邻里街坊:“您今天带孙子(孙女)到哪里去啊?”大多时间我阿姆脱口而出:“城外。”大家似乎习以为常了,都知道我们去城外什么地方,“城外”就成了我们乐享其成的传家语。
从一般认同来讲,“城外”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地方;反之,建成区以内的就叫“城里”了。地处东北方向老城墙外的墙壕里是我阿姆的娘家,是她启蒙我们阅读社会的地方。
“城外”墙壕里现在的位置就是新潘公桥南堍一带,只是早已物是人非、焕然一新。当年没有人怀疑它是城外,我们也没有觉得这里是城外了,因为一路走去,人来人往,街道两边都是跟市中心“蟹墩子”一样的商铺、茶肆、饭馆、地摊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更有还算豪华的弄堂和民宅,河里停满了客运航船、载物的货船,根本看不到田地、荒郊。只是阿姆总把“到城外去”挂在嘴边。
▲玉皇殿前。右图摄影 @蒋国梁, 左图来源于网络
我们从家里出来,按最近、最优的线路,习惯性地往东,沿三元洞府、玉皇殿直街、府学前、局前巷(现在统称苕溪西路),左转一段下北街,右转北门城门口(临湖桥西堍),再往左经过坛前街、米行街(现在的河畔居小区),过新桥、潘家廊(现在的竹翠苑小区),朝联盟路五弄(现在的新潘公桥南堍)前行四个弯就到了。
有时阿姆为了让我们多长点见识,就另辟蹊径,比如,在玉皇殿直街(现在的苕溪西路)出来后左转,经雀杆下(现在的人民路)往图书馆路、双池潭口(现在的广场后路),穿过贵神弄、跨过通济桥(现在的河畔居小区)后,左转竹行埭、鱼池街、塘口(现在的竹翠苑小区和新华路)等街巷而至。过去,同一段贯通的街坊道路上,五十米、百把米就是一个不同的地名,而且根深蒂固、人人皆知。
▲局前巷。上图摄影 @蒋国梁,下 图来源于网络
长大以后,轮到我们独自到城外墙壕里去的话,胆子就放开了许多,总是出其不意东串西穿。比如在广场前路(现在的苕溪西路)转进善堂弄(现在的广场东路),再经眠佛寺街、梳妆台街、塔下街到北门城门口等;宁可绕点远路也要多认知一些新的街巷,从三元洞府北转大线场路、后射桥,穿过连家巷路或空相巷(现在的益民路)往环城北路行进……
▲北门城门口。 上图摄影 @蒋国梁,下 图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的湖州城真的很小,基本上处于民国二十五年再版的《吴兴县城区坊巷全图》范围,就是现在的东、南、西、北环城马路内侧,墙壕里确实不在此图中。也可以说,局限于距今1700多年前晋代形成的罗城,古代城墙及六城门格局基本完整地保存到民国前期。今天行走在通衢大道上点赞,当年我阿姆自选的“城外”定位是相当的精准。
▲新桥。 上图摄影 @蒋国梁,下 图来源于网络
墙壕里,一看地名就像是一个军事用语,据专业人士介绍,这里曾经有过一种军事设施
- 标签:养老金入市正式获批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