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建房梦终于照进现实
秀洲区王江泾镇荷花村村民张海根家的房子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房子破旧不堪。眼看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开始为孩子的婚房操心起来。最近几年,他为建房的事来回奔波,但一直未能如愿。
不过,他的建房心愿或将很快变为现实。昨天,记者从市政府和市国土局等部门获悉,经过历时半年的调研、摸底、研讨等,本月18日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破解农民建房难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嘉兴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让嘉兴市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改善性刚性需求建房得到有效保障。这意味着,众多农户建房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众多农户遭遇建房难
这几天,荷花村村委会主任顾玉萍忙得团团转,咨询建房事宜的农户纷至沓来。“就这么几天,我已收到20多户村民翻新房屋的申请。”顾玉萍告诉记者,到昨天已有5户的申请递交给镇里进行审批。
事实上,嘉兴有众多农户遭遇了建房的尴尬。余新镇黎明村党总支书记胡国敏说,该村有近500户村民,不少农户的房屋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已成了危房,“目前80%以上的村民有翻建房子的想法,并渴望根据实际适当放松生产用地审批,让收入也能上去。”
而记者从洪合镇获悉,该镇建房愿望强烈的就有500户左右。村民曹云松家的房子建造已有20年了,想翻建一直没得到批准,而想搬迁到镇里的聚集点又没轮到,入住新房真是有点难。
记者从市建委、市国土局了解到,随着嘉兴市“1+X”布点规划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聚集点,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一些散落在村庄的农户,由于受土地空间等要素的制约,建房一直没有被批准,愿望一直得不到满足。
昨天上午,市国土局耕地保护处处长孙立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建房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没有列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农户,在规划选址和用地安排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建房难。
多管齐下积极破解
几经努力,《意见》“千呼万唤始出来”。孙立忠介绍,为了保证无房户、危房户急需的用地指标,嘉兴将实行农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管理,并通过单列计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挖潜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等方式保障农民建房用地。
记者采访获悉,嘉兴将不断优化完善“1+X”布点规划,在遵循“1+X”布点规划和确保规划连续性、严肃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留和优化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和特色村落。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政府引导与百姓选择相结合,避免“大拆大建”,形成有序集聚的格局。对无房户、危房户,按照就近搬迁的原则,优先安排在“1+X”规划布点内建房。
在此基础上,嘉兴各地按照统筹保障“1+X”规划布点用地空间、重点保障今后3至5年用地空间、“应保尽保”无房户和危房户用地空间的原则,合理测算并确定农民建房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在当地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中的占比,其中2014年至2016年每年不低于15%;因平台建设拆迁形成的农民安置房,不得纳入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占比。
记者从市国土局获悉,近期嘉兴以2013年底县、镇两级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基数,确保50%以上指标用于农村新社区(农民建房)项目建设。今年市国土部门已单列计划安排了800亩用地指标,并下达给各县(市、区),预计可满足2000多户无房户、危房户建房需要。
农民建房审批“大提速”
如何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居住权益,将好事办得更好?孙立忠告诉记者,国土部门将继续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权力下沉,更方便农户建房,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据介绍,今后嘉兴将按照“农户申请、村级审查、镇级审批、县管转用”的模式,进一步深化农民建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保障农民建房及时落地。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为实现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创造条件。
在农民建房管理中,还将严格落实“四公开”、“四到场”制度,即做到审批程序公开、申请条件公开、建房名单公开、审批结果公开,确保建筑放样到场、基槽验线到场、施工过程到场、竣工验收到场,有关责任人须到场签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减轻农户建房负担,嘉兴还将加强农民建房资金投入和税费支持,今后使用农民建房专项计划指标的用地,由县(市、区)政府统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所需资金,不得向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取耕地开垦费等费用。
“今后,政府将权力移交给村民,对于新建住房后多余的地,什么时候做项目、怎么做项目等问题都交由村民自己解决。”孙立忠表示,嘉兴还将尝试建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节余指标市场化配置机制,所获收益全额用于农房改造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嘉兴将通过不断优化完善“1+X”布点规划,加强农民建房用地保障,深化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建房用地监管机制,从而切实破解农民建房用地难问题,并逐步建立与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农民意愿的宅基地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