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一万余家企业对号入座享不同待遇
去年以来,嘉兴历时一年多,对嘉兴市10000余家企业的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5项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并根据加权得分将企业评为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落后整治类)四大类,进行分类管理。
建起数据库,有了发展业绩的“红榜”和“黑榜”之后,嘉兴市各地随即出台了系列跟进政策,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要素上对不同类别的企业执行“差别化”政策。
“亩产效益”差的企业用电、用能都比别人贵,优质企业享受更多政策倾斜。在这一“差别化”政策的触动下,改变现状、提高评分、争取“升档”成为企业的自觉要求。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合力推动之下,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被真正激活。
对号入座
四类企业四种待遇
“去年我们用了236万度电,按照政策C类企业电价要提高0.1元,这样算下来电费一年要多开支20多万元,还有土地使用税从3元/平方米涨到6元/平方米,一年也要多花16000多元。”按着计算器,桐乡市丰旺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松甫感受到了“差别化”政策的利害。
在摸清企业发展绩效“明细账”的基础上,嘉兴市各地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的“差别化”政策正在陆续到位。“虽然各个县(市、区)在细则上略有不同,但总体都是一个导向,那就是激励和倒逼双管齐下,奖优罚劣。优质企业和低效企业今后在资源使用、政策享受上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市经信委生产服务业处副处长张建伟告诉记者。
梳理各地的政策,记者发现,今后A类企业不单在项目核准备案、资源(用地、用能、用电、用水)保障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上还享受减征优惠;B类企业也享有相应的鼓励政策。而C、D类企业,则不仅有着更高的项目准入要求,还被要求不得增加用地、用能和排污指标,排污权交易价格、水价、电价也都要“涨”上去。
浙江奥王服饰公司凭借5.8亩地,创造税收843万元的成绩被评为A类中的重点扶持企业,作为“优等生”,企业的用地需求获得了优先保障,在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时尚产业园内拿到了26.8亩地,用于新项目建设。
“资源、要素去哪儿?以前分配资源没有依据,现在分数就是依据,由市场决定,对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海宁市委书记林毅的话道出了制定“差别化”政策的初衷。
除了通过“差别化”的政策,让要素和资源快捷、高效、顺畅地流向优质企业,倒逼低效企业主动求变外,嘉兴市还将评价结果与退低进高、行业整治相结合,推动企业的合理淘汰。如桐乡市就开展了“十剑联动”综合执法专项行动,对七类低效企业分类进行专项整治。
争先恐后
差别化政策激活企业转型动力
企业处于A、B、C、D哪个档次,就享受什么样的政策,这样一来,不少C、D类企业坐不住了。
“贴了C类的标签,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还要处处受制,别说发展了,连生存都有困难,我必须想办法尽快摘掉这个帽子。”邹松甫暗下决心,最近更是一直忙着购买新设备,用于提升产品档次。
“在基层从事经济工作这些年来,这次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是企业反响最大的一项政策。以前都是我们让企业转型升级,现在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让我们帮忙分析为什么得分低,应该从哪里改起。”桐乡市凤鸣街道副主任姚国中最近一直忙着接待企业。
“转型升级,嘉兴历来不缺氛围,不缺鼓励扶持政策,也不缺手段,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那么转型升级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这次以亩均排座次,并辅以差别化政策,是真正促动了企业的‘神经’,让他们有了主动求变的动力和紧迫感。”市经信委生产服务业处处长申海良十分乐于见到目前企业这种“争先恐后”的状态。
在“差别化”政策较早实施的一些县(市、区),目前企业的这种“忙碌”已初见成效。比如在海宁市,从2012年和2013年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有23家规上企业得到提升,其中2家企业从B类提升到A+类,18家企业从B类提升到A类,1家企业从C类提升到A类,2家企业从C类提升到B类。
在桐乡,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努力实现了“规下”升“规上”。“占地10亩以上规下企业在原评价结果基础上降档一级评价”、“当年新进规上的C、D类工业企业可不执行差别化政策,不实施用地、用能、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惩罚措施”,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年有157家企业新进规上工业企业,新增数量位列嘉兴市第一,今年我们估计新增规上企业肯定会在150家以上。”桐乡市退低进高办公室副主任徐冰介绍说。
“企业有了主动性,再加上政府营造氛围、及时给予帮扶,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各自发挥作用,同时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相信在嘉兴转型升级的能力将被持续激发,并发挥到最大。”申海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