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建起工业绩效数据库力推转型升级
最近几天,得知被评为A类企业后,水商电子(嘉善)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继平大受鼓舞,发展信心倍增。而在秀洲区,被列为C类企业的浙江立洲线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水法却坐不住了:“再不想办法转型升级,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近一个月来,嘉兴市1万多家工业企业陆续接到各自的企业绩效“成绩单”。这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思维“大激荡”。
去年以来,嘉兴历时一年多,全面调查统计10082家企业的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5项指标,并根据加权得分将企业评为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落后整治类)四大类,进行分类管理。“扶优汰劣”的差别化政策导向,使得优质企业获得更多红利,低效企业则面临更高发展门槛。这项全新创举,正激发着嘉兴工业转型升级“大变局”。
一根“指挥棒”绩效论英雄
“嘉兴的工业‘家底’,从没像现在摸得这么清!”市经信委生产服务业处处长申海良感叹道。
在一年多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市经信委建起了嘉兴工业绩效数据库,并据此形成一份厚厚的《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五大评价指标包括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突出了“亩均论英雄”导向。精确的“大数据”有力支撑着对嘉兴工业的种种论断:宏观看,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6%,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年均用地21.67万亩,超过空间承受极限;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2.17万元,大有潜力可挖……这些都意味着,嘉兴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中观”视角分行业看,各行业单位能耗、亩均产出等一目了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明晰。“如果再微观地看一家家企业,一张企业成绩单就是一张‘体检表’,准确反映了企业的‘身体素质’、‘健康指数’。”桐乡市退低进高办公室副主任徐冰说,他们就是据此为企业开出了“综合诊断书”,“一企一策”引导企业提档升级。
“绩效考核是最好的‘指挥棒’。”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认为,嘉兴工业立市30余年,一举从农业大市跃升为工业大市,然而近年资源要素瓶颈日益凸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效益型转变,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我们就是要通过工业绩效评价,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善用“两只手”企业忙转型
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关键在于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嘉兴为此同时调动起经济“两只手”的作用。
“要善用政府‘有形的手’,通过政策集成,让多下蛋的鸡多吃食,
少下蛋或不下蛋的鸡少吃或无食可吃,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市经信委副主任顾志刚说。为此,嘉兴在启动工业绩效评价之初,就同时出台配套政策,将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与退低进高、政策享受、行业整治等挂钩。目前,嘉兴市已在水、电、土地使用税、信贷等方面对A、B、C、D四类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
各项差别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实现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化配置。在工业绩效调查基础上率先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的海宁,“A等生”敦奴服装已享受到优先保障用地需求的利好,最近获得198亩土地建新的产业园。而对于占总企业数5%的C类企业来说,则将面临每千瓦时电加价0.1元、削减污染物排放指标等多重政策倒逼压力。海宁市经信局纪委书记卜志强介绍说,海宁共评出C类企业130家,这些企业仅电费一项,去年就要比过去多支出600多万元。目前这些企业中不少已实施兼并重组、技改升级。
“绩效评价让企业明白所处的发展水平,看到差距所在,倒逼它升级。”海宁市能源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冯杰说,海宁261家年用能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因为在绩效评价中受能耗指标“拖累”,现在节能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这些‘用能大户’共申报了306个节能技改项目,而往年一般100个都不到——绩效评价倒逼企业转型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有了科学、量化、动态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企业质量效益有据可依,企业转型提升更有动力有方向。”在工业战线工作几十年的“老工业”申海良认为,长期以来,各地在工业家底不清的情况下,出台的政策针对性不强,调控引导实际效果也往往不理想。工业绩效评价使得工业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被动粗放进入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时代。
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倒逼,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要素,以工业绩效综合评价为坐标轴,嘉兴开始绘制出较为清晰的工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得益于此,今年上半年,嘉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