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⑥】邵飘萍:觉醒年代 铁肩辣手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一篇章“开天辟地、八婺先驱”之《邵飘萍:觉醒年代 铁肩辣手》。敬请关注。
邵飘萍:觉醒年代 铁肩辣手
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在澎湃激情中感受觉醒。日前,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热播,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豆瓣评分8.8分,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观众。
在《觉醒时代》的第18、19集中,“一代报人”邵飘萍的出现,点燃了金华人的朋友圈。剧中,李大钊替毛泽东申请参加邵飘萍《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报告会的听课证,鼓励毛泽东多听多学习。报告会上,毛泽东、邓中夏与陈俊达就怎样成为合格的新闻记者发生争论。邵飘萍邀毛泽东到《京报》编辑部,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交给他,引导他研究社会主义,紧跟时代步伐……
邵飘萍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情节源于毛泽东的回忆。在延安和斯诺谈到早年在北京接受马克思主义时,毛泽东说:“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格的人。”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他对这段短暂的师生关系,极为珍惜,到了晚年,仍称:“我是邵飘萍的学生。”
京报馆落成纪念明信片照
在那个觉醒年代,邵飘萍创办了被后人称作“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的《京报》,也用生命践行新闻救国许终生的理想。
01
新闻理想燃起于金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
金华市区婺州公园、五百滩公园里,古老婺江水西流,邵飘萍雕像在绿阴下越发深沉;浮桥街89号,是邵飘萍旧居。这座坐西朝东、中西合璧的砖瓦平房里,展陈着邵飘萍诸多珍贵史料;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村口有两棵500岁的老樟树,不远处就是飘萍小学和邵飘萍的出生地“御史第”,两座建筑经历百年风雨,沉淀着岁月,珍藏着记忆。
邵飘萍旧居
2021年,是邵飘萍烈士殉难95周年。
去年10月,由紫溪村老年协会会长邵福清主持的28卷《紫溪邵氏宗谱》正式发谱。重修的宗谱是基于1932年的版本,当时的主修人是邵飘萍的堂弟邵泛萍。邵泛萍是近代东阳“邵氏三杰”(邵飘萍、邵泛萍、邵一萍)之一,他与邵飘萍不但是堂兄弟,还是亲密战友、同事。他与邵飘萍一起办《京报》,还在邵飘萍牺牲后为其操办过后事。
邵氏一族是东阳当地望族,族中有“养贤田”,崇尚教育。因家里人口多、收入又少,飘萍出生那年的腊月年关,父亲邵桂林就带着一家人从东阳迁居到金华城里,租住在东市街的芝英考寓。邵飘萍的祖父是太平军的一员,父亲邵桂林又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正直儒生,遇到不平事,总主动为受迫害的农民写诉状。金华城里有一出《城楼记》的道情,唱的就是邵桂林抱打不平为穷人鸣冤案的故事。少年飘萍自小耳濡目染,嫉恶如仇,更能体恤同情弱小疾苦。
东厢房(出生地)
辛亥革命时期的金华出过不少能人志士,秘密组织龙华会(后并入光复会)的金华名士张恭与飘萍父子结下不解之缘。1904年,张恭等人在金华创办了《萃新报》。这是一份辛亥革命前的进步报刊,也是金华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当时,《萃新报》社址就设在金华中学堂右首吕成今祠内,离飘萍家不远。年轻的飘萍就是从这里获得了对报业的最初认知。
中学时代,飘萍与同学一行三人还办过一张蜡纸印的省运会《一日报》,出了20余期,分发给先生、同窗和社会名流,很受欢迎,这也是飘萍办报生涯的开始。他深受“文以载道”精神的感染,萌发了“新闻救国”的理想,“愿终生以之”。
02
以新闻记者终其身
紫溪村,有一所以“飘萍”名字命名的村校。面积不大,但历史悠久,已经办学110多年。学校有小记者团,还办有校刊《小飘萍》,每个孩子说起邵飘萍都能滔滔不绝。
4月26日是飘萍就义日,也是学校固定不变的新生入队日,每年的这一天,一年级新生都会光荣地戴上红领巾。
位于东阳的邵飘萍纪念馆
飘萍小学设有邵飘萍纪念馆,馆中珍藏了不少邵飘萍照片、书信以及其遗物。其中,一封飘萍流亡日本时写给妻子汤修慧的家书,如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弟以傲骨天成,岂能寄人篱下,故唯有勉励所为,欲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世不士王侯,高尚其志,君亦赞成否?”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1911年11月,心怀“新闻救国”理想的邵飘萍离开金华到杭州,办起《汉民日报》。
面对朝夕变幻的时局,邵飘萍洞若观火、直言敢写。面对袁世凯当局的倒行逆施、践踏民意,他直言“袁贼不死,大乱不止”。他为《汉民日报》《申报》《时报》等撰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直斥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比强盗更可怕”。
也是因此,办报不足三年,邵飘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最后,“《汉民日报》遂承袁世凯之电令而封闭”。
在国内不为当局所容,邵飘萍只好暂避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身处异国的飘萍,半工半读,经济拮据,但是,艰难磨灭不了他的意志,并在信中写下“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短短数语,其志诤诤。
漂泊日本的邵飘萍,仍不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极力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阴谋和野心。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邵飘萍立即驰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对袁世凯的愤怒声讨。他的通讯还经常反映留日中国学生开展爱国运动的情况,促进国内正在酝酿的反袁斗争。
邵飘萍诗句照
1915年12月,邵飘萍应上海《申报》和其他几家大报邀请回国,并担任主笔。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邵飘萍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他为《申报》写了200篇总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都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
03
八婺大地,
怀念至今
北京前门外三眼井38号,《京报》编辑部办公室,邵飘萍亲手写下的“铁肩辣手”四字悬挂在白墙中央。这一幕,也出现在了《觉醒年代》的场景中。
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一时间,京报馆成为“全国人发表言论之机关”的风云激荡之地;飘萍以《京报》为武器,揭露政治腐败,为民众呐喊,使反动军阀望而生畏。
《京报副刊》(1924年)
与此同时,北大成立新闻研究会。会长蔡元培聘请邵飘萍为导师,中国新闻教育由此发轫。正值《京报》创立伊始,邵飘萍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仍坚持每周按时授课。在北大听课的学生中,就有毛泽东。
“五四”前夜,北大学生召开大会。邵飘萍第一个发言,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遭遇挫折的情况。他说:“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只有沦亡了……”次日,五四运动拉开序幕。
“五四”惨案后呼吁语及漫画
五四运动爆发后,《京报》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1925年春,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飘萍的文章犀利,针砭时弊。冯玉祥由衷赞叹: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反动当局将邵飘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26年4月26日凌晨4时30分,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沉闷的枪声划破北平夜空。枪声中,邵飘萍以身殉报,年仅40岁。
邵飘萍被害报道
八婺大地,怀念至今。
从4月2日开馆至今,短短一周,已有上万人涌向金华烈士纪念馆。孟祥斌的妻子叶庆华在开馆首日就来到这里,除了看望丈夫,她的另一个目的是学习。早在去年10月,叶庆华就开始准备烈士书签画卷巡展活动,邵飘萍是她着手整理的第一位。3月31日,她带着书签首次走进烈士的故乡。“邵飘萍是目前我整理到的,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个牺牲的金华籍革命烈士。”
当越来越多人走近烈士,伸出手触摸历史的痕迹,用心感悟百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个瞬间,无不一次次感动着、震撼着。
相关链接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①】推窗者!“真理味道”打开全新世界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②】救国者!第一位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③】施复亮:小山村里走出的新青年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④】赵济猛:燎原之火
文字丨汪蕾
视频丨陈冰冰 柳文 滕达
图片丨东阳市党史办
编辑|叶耘华
校对 | 朱欣
- 标签:海尔冰箱服务电话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