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金华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峥嵘岁月、八婺骁勇”之《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敬请关注。

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

初春的乡间山林,花开茂盛,慕名前来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一百多年前,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在此出生、成长,并成为了走完红军长征路的少数文人之一,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一百多年后,“雪峰精神”在神坛村代代流传,冯雪峰故居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瞻仰与学习的红色圣地。

擦拭冯雪峰半身铜像,打扫故居卫生,为来客免费讲解雪峰故事……在冯雪峰故居,我们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坚守于此,他就是冯雪峰的亲侄子冯潮忠,已默默无闻守护冯雪峰故居30多年。冯雪峰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什,冯潮忠都再清楚不过了。“投身革命后,冯雪峰回家乡的次数虽然只有三次,但他给家乡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冯潮忠感慨道。

冯雪峰

01

第一次回家乡

播下革命的火种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他是个文人,却是革命年代壮烈而隐忍的文人。”冯潮忠说,冯雪峰的“隐忍”与其过硬的文学素养及革命经历脱不开关系。在沉默中打仗、调研、记录,每一步艰难的旅程,都浓缩在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建筑里。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老照片、老物什,以及中堂两侧的各式挽联,无不细细诉说着冯雪峰“神秘”而丰富的革命事迹。

据冯潮忠介绍,冯雪峰的祖父以开窑烧瓦起家,在村里还算富裕,只可惜家中没几人识字。他送冯雪峰读书,是希望孙子学成归来做个“账房先生”。没想到,从小受尽苦难的冯雪峰,不满于封闭的环境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后成了一名文艺理论家。

1921年夏天,冯雪峰投考第一师范时留影

学业上的深造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一次次的学潮、社会运动拉近了他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距离。1927年,冯雪峰加入共产党,找到了他愿意终身为之奔走的事业。

投身革命后,冯雪峰回家乡有三次。第一次回家乡时,他就在家乡播下了火种。

1928年7月,此时的归乡不是寻常的探亲,而是负着革命重任的。他回到故乡以教书的名义从事地下工作,准备用他对革命事业深沉的爱感染自己最亲近的家乡人民。其间他任教于当时义乌的最高学府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教授国文,秘密的党内身份则是义乌城区支部书记。那时,他忙得连回神坛老家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但在那期间,他不仅把科学先进、平等自由的思想带入学校,一破当时僵化古板的教风,还积极发展革命事业,在学校里播下火种,为以后的熊熊燃烧做下充足的准备。

02

第二次回家乡

专心创作长征手稿

如果说他第一次回家乡是党的势力处于星星之火之际,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那么第二次回家乡则是党经历过长征转折点的欣欣向荣之际,他为家乡发展革命事业,神坛村的老屋变成了他开展事业的据点。1937年12月,冯雪峰时隔九年再回家乡时,他已经是一名参加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在家乡深居简出三年间,冯雪峰专心创作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一幕幕亲身经历的长征故事如同发生在昨日一般挥之不去……

冯雪峰在家乡创作《卢代之死》的场所

1934年10月,冯雪峰跟随红军主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却传来好友瞿秋白牺牲的消息。即便如此,冯雪峰将一切悲伤吞进肚里,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持了解沿途群众的风俗习惯,调查当地社会情况,筹备粮草,开仓济贫,筹款扩军,并在战斗间隙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在群众中撒下革命的种子。

在这过程中,冯雪峰还遭遇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为艰苦的战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