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在身边丨胃镜查出“癌前病变”,TA离癌还有几步?这些“老胃病”,定期复查别偷懒!
萎缩、肠化,是目前中老年胃病患者最担心,也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癌前病变。
很多朋友提到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就会联想到癌变。一旦查出,更是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对医生的解释半信半疑,以为医生在好心欺骗自己。
“请你说实话,
我是不是快得胃癌了?”
早上7点30分,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科主任陈建永准时出现在专家门诊诊室,开始了当天的诊疗。
这时,63岁的张大爷(化名)泪流满面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刚刚拿到的胃镜病理报告单:“陈主任,请你说实话,我能承受!我是不是快得胃癌了?”
陈主任接过报告单,看到单子上写着: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萎缩、肠化。“我是萎缩性胃炎,能治好吗?我还有肠化,是不是要变癌了!”张大爷情绪激动。
“现在看来,你的情况并不严重,完全不必恐慌。只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根据情况服用保护胃的药品,每年来复查即可。”陈主任告诉张大爷。
这样的场景,陈主任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的确,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陈建永介绍,“但是,在临床上,萎缩性胃炎、肠化大多数都是轻度的、局部的,癌变的机率是很低的,变化的过程是很慢的。”
什么是萎缩、肠化?
消化道还有哪些常见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癌症发生前的一些病理状态。虽然癌症都会经历癌前病变,但癌前病变不是癌症,也不一定发展成癌症,大部分会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有的甚至会逆转到正常状态,最终有极小一部分演变成癌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简单解释,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胃粘膜变薄,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减少。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55岁人群中非常普遍,检出率大于50%。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仅少数会癌变(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超过3%)。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一旦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癌变机会将会明显增加。
肠化
肠化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萎缩性胃炎发生后,胃粘液分泌就会减少,为弥补粘液分泌不足,胃黏膜层会进行自我修复,用杯状细胞来分泌粘液,称为肠上皮化生。
简单说,就是胃黏膜上长出了本该在肠道的细胞,但没有发生异形改变,还是基本正常的细胞形态。虽然人们称它是“癌前病变/状态”,但基本上它还算个“好孩子”,仅仅是“进错了门”。
胃肠道息肉
胃肠道息肉大致分为两类:良性和肿瘤性。前者一般不会恶变,后者则有恶变可能,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
肿瘤性息肉又称“腺瘤性息肉”,包括三类:
管状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10年癌变率达30-70%。
混合状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达23%。
一般来说,直径越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癌变机会也越大。腺瘤性息肉一经发现就要“格杀勿论”,并定期复查。
不典型增生
胃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
不典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分为轻、中、重3类。
胃镜随访研究发现: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为4%-8%,重度为10%-83%。轻中度的异型增生,要积极对症治疗和祛除病因,并定期复查。重度的建议立即镜下或手术干预。
预防胃癌,
可从这些方面着手!
改掉不良饮食习惯
不论病因如何,所有患者均应戒烟、戒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饮品,如过酸、过甜、过咸、辛辣、过热、过冷食物。饮食宜规律,少吃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根除幽门螺杆菌
要预防胃癌,还要提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陈主任建议大家在家吃饭时,也用公筷实行分餐制,每天的餐具也要清洗、煮沸,尽可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补充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A、E、C和微量元素硒(但要注意不能过量使用),可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补充叶酸
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年研究和应用证实,叶酸可改善组织学状态,使胃癌发生率明显降低。
多喝绿茶、多吃大蒜
绿茶可降低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危险性,而大蒜素可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发生率。但由于这两者对胃有刺激,所以伴有胃黏膜糜烂的患者不应使用。
如何调理养胃?专家有两招!
这些“老胃病”一定要定期复查!
陈主任平时常和各类胃病患者打交道,如何养胃,自有其一套。如果犯了胃病,他还有自己独门调理方式
- 标签:睡眼惺忪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