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护航
——市中心医院70年发展纪实
从丽水云和,到嘉兴南湖,再到太湖南岸, 70年来,市中心医院蜿蜒前行,脚下的足迹与家国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苦难与悲伤、奋斗与欢笑。
从破败土庙,到低矮平房,再到现代化的大楼, 70年来,市中心医院飞速发展,个人的梦想、医院的梦想、发展的梦想交相辉映,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普通医者创造的传奇。
苦难中的坚守
他们坚忍、执着。民族危难时,他们挺身而出;坎坷磨难中,他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风雨兼程,总能敏锐地抓住发展的机遇。
坐在市中心医院新搬迁的后勤综合楼16楼会议室里, 84岁的老院长王洪和77岁的朱全观思绪万千。
窗内,温暖如春,设施现代;窗外,风光怡人,和谐安宁。
浪漫的摩天轮、直耸云霄的双子大厦、蜿蜒而过的龙溪港、七彩纷呈的街心公园……朱全观不忍将眼前的美景撕碎。“战争、鼠疫、土庙……”老人嘴中的一个个关键词,串起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市中心医院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其时,未沦陷的云和县出现了鼠疫,小小的山城里,当时有十几万人,如果疫情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紧急抽调了几名医生、护士,招募了部分工作人员,凑成了当时的省立传染病医院。
没有房屋、没有设备、没有床位,一共只有十几个人,无奈中,就将医院的牌子挂在三长乡土地庙的柱子上。国难家恨中应运而生的医院,开始了为生命守航的旅程。“医生是唯一的财富,后来很多手术都开展起来了。”朱全观回忆,抗战胜利后,医院迁至嘉兴的南湖边,称省立嘉兴医院。解放后行政区域划分,嘉兴地委迁至湖州,于是人拉肩扛地把医院搬至湖州。“整整用了13条大船。” 1959年,医院在金婆弄、所前街落脚,正式更名为湖州第二医院。“那时候心里只有工作,因为年轻,人也不感觉到累。白天忙着门诊,晚上还要值夜班。没有病床,医生睡地铺,把床让给病人。”空下来,朱全观和同事们还要赶到工地上为新医院的建设搬砖瓦。
也许是因为这先天坚强的基因,70年间,不管碰到何种磨难,医院始终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电图室、皮肤科的草创,腔静脉吻合术、胃镜检查、纵膈肿瘤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等的开展,都被记录在发展的史册上。
在老院长王洪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骨科、胸外科、泌尿科的大手术基本已经开展起来了。
灾难中的担当
他们是普通的医者,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展现的却是超越常人的大爱与担当。
2003年4月25日,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收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请战信函:“看到这么多人被感染,我感到十分不安。现在北京正需要熟悉传染病又有临床经验的肺科医生,我从事呼吸临床工作10多年,现又从事肺科研究,希望能帮忙联系北京一家非典定点医院,让我以一技之长,为祖国尽一点微薄之力。”几经周折,他被安排在北京地坛医院非典病房和病毒研究中心工作。他也成为了非典时期请战回国的第一人。
这位留学生叫施凌方,时年39岁,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博士后研究员。在出国深造前,他是湖州市中心医院内科、呼吸科的医生,医院的团委书记。
在施凌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人的一幕也在上演。以呼吸科年轻医生王斌、护士沈轶群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同样在写请战书,他们要求去非典留观病区、去非典隔离病房。刚动过手术,还在发烧的心内科主任韦凡平,冲进了发热病人抢救的队伍。
70年间,感人的片断何止这些。
今年77岁的老主任张连生如今还忙碌在五官科门诊,每天接诊一拨又一拨的病人。 1972年、 1981年,张连生两度离妻别子远赴马里。 6年间,妻子体弱多病致女儿辍学、母亲抱憾离世,成为了他一辈子的痛。之后,刘剑、吴玉江、刘敏、张军辉、俞海峰……一代又一代医生接力不断,走进中非,走进马里,累计援助20余年。
1999年,湖州市发生严重水灾,菱湖被淹。时任院长陆永良率领医疗小分队连夜冒雨赶赴灾区,展开医疗救援。
2008年2月,大雪封道,浙北高速客运中心车次全线停运,大量旅游滞留。天寒地冻,旅客的健康牵动着医务人员的心,院应急医疗队借了几张旧桌子支起临时就诊台,每天在寒风中工作11小时。
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第二天,医院紧急募得善款12万余元送往灾区。 5月30日,首批来自灾区的伤员和家属抵达湖州。医院腾出综合病房大楼两层病区,调动骨科主任管国华、外科主任张国雷、 ICU主任谢波、肾内科主任施向东等多位专家投身其间, 200余名医护人员自愿加入到“爱心接力”志愿队伍。返家时,伤员谭兴发说,“在这里,我们有了家一样的温暖。”
去年4月,湖州出现第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感染病区副主任童照威、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胡北平连续20多天守在病区,没有回过一次家;因为得穿上防护服等,病区里的护士工作时6个小时不喝一口水,不吃东西,也不上厕所。最终,他们打下了漂亮的胜仗。
拼搏中的责任
他们比谁都明白,守护生命,谈何容易。敢想敢拼,敢争一流,最大的动力是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2013年9月27日,杭州之江饭店会议中心,省区域专病中心评审会现场。普外科的角逐正在激烈进行中。学科带头人姚行、张国雷带领的普外科团队面对专家评审组严肃的目光、尖锐的提问,汇报、答辩,从容镇定,对答如流。一台台高难度的手术、一项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一篇篇国外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得评审专家们频频点头,一致赞许。在随后骨科、重症医学科的评审中,二个团队同样过五关斩六将,一举获胜。
这一年,在全省首批推出的8个浙北区域专病中心里,市中心医院普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3个专科均以综合实力第一的成绩获得。 2014年,呼吸内科也将这块牌子收入囊中。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而成功背后凭的正是深厚的实力和团队奋发向上的精神。
敢想敢拼,敢争一流的精神影响着医院内的每一个人。
1990年,一名手臂断离的青年矿工,在这里实现了断臂再植。
2000、 2005年间,市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肝移植手术, 4例肾移植手术在这里完成。
2004年,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的谢波,带领着科室团队在我省地市级医院ICU第一家独立开展床边四泵CRRT新技术,成功地将一名心跳呼吸先后骤停2次、心肺复苏长达近3小时、伴全身各脏器功能衰竭的小女孩从死神手里夺回。这位幸运的女孩后来痊愈出院,如今已上大学。
2005年,医院顺利晋升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这让时任院长的周国顺感慨万千,当时能成为湖州和嘉兴两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实属不易。
2009年,中心实验室戴利成主持的《中期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制剂研究》课题,成功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为当时全国地市级医疗单位中唯一一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牵头承担单位,实现了市医学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零的历史性突破。
2013年郑树森、李兰娟双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医院落户,医院建立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共同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以及科研等方面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厚积而薄发。近3年来,医院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市级项目共75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多个课题被列为湖州市攻关项目,实现了湖州市卫生行业科研立项的多次历史性突破。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2个奖项。
仁心中的情怀
医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科学。科学和人文,就像是医学的两个翅膀,承载着属于天使的梦想。
急诊楼、门诊楼、住院楼、行政综合楼、后勤综合楼……这些年,医院的大楼一幢接着一幢拔地而起,就医环境得到改善。院长钮富荣却认为,“造几幢大楼不难,难的是让每一位病人在享受优美舒适环境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的呵护与温暖,让医院‘爱’的文化滋润患者的心田。”
近3年来,医院简化医疗服务流程中的15个环节。到这里看病,你会随时随地得到志愿者的帮助。从自助挂号、自助取化验单、导医、导诊等一应俱全。那些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用专业的服务、热情周到的帮助给就诊患者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关心和温暖,志愿者们也成了医院里一道靓丽的红马夹风景线。
到这里看病,可以享受“分时段”预约服务、日间手术病房。中午还可以在门诊大厅参加一次“午间大讲堂”,听听专家讲讲保健防病。
在这里候诊,你还可以抽空欣赏下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让你心绪平缓。出入洗手间,还有免费的纸巾、洗手液。
……
在院外,文化也在悄悄感染每一个湖州人。
22年前,护士匡晓华牵起因公致残的姑娘罗爱儿的手。 22年来,沈利芳、费玉琴、邱晟……代代相传,从未松手。 14年里,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坚持每月到福利院献爱心,风雨无阻。他们的爱心付出,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捧回全国、省级大奖不计其数。
每一年,湖州的普通百姓、企业职工总能在家门口见到市中心医院的专家。医院主推的“进村入企惠民行”活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基地”等公益平台,把最好的服务送上门。
贵州兴义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人民医院、贵州省兴仁县人民医院都得到了中心医院的无私帮助。
70年,对一个人来说已近古稀,对一所医院而言恰正值壮年。近年来,医院先后被公安部评为省级“平安医院治安先进单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最具公信力医疗机构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入围“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100强。
厚积才能薄发,下一个70年定将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