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俱乐部
南浔区古镇景区马家港河东51号,装饰一新后的院子,让癌症康复协会的成员们在2014年年末重新有了迎接新年的场所。
院门口的墙上,挨着门牌的是红漆刷成的“南浔区康协”——也有人会把它叫成癌症俱乐部。从2004年5月协会成立到眼下近10年,这个最早只有6名成员的俱乐部已经慢慢发展到了拥有近百名会员的大家庭。
在康复协会会长谈菊美记忆里,最早协会创办时,除了名头几乎一无所有,没有活动场所,没有经费,会员之间开会商量,有时就在会员家里举行,有时也会选择就在公园里的长凳上。
眼下,尽管协会条件简陋,但对谈菊美来说,亲身经历16年乳腺癌以及丈夫因肺癌过世这两道人生大关, 让她看淡很多事情,同时也懂得珍惜更多东西。
“只要一走进协会,就会发觉自己不再是个病人。”今年癌龄已过5年的徐雨芳说,因为同病相怜,会员之间有着比亲人更为体贴的关怀。加入协会后,接受现实,坦然过好每一天成为大家的共识。
面对凶疾,每个会员都有恐惧、无助和绝望的经历,除了医学治疗外,病友间的鼓励是患者与癌抗争的另一剂心理良方。这不仅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同时也对提升病人生活质量带来帮助。
正因为如此,这群并不为多数人知道的患者,用各自微弱的能量构筑起一个温馨的家。
在南浔古镇一处不显眼的地方,一名会员走进癌症康复协会。尽管协会成立已经10年,但对外界而言,这群和绝症抗争的群体依然充满神秘。
在协会健身室,病友们观看拍摄的视频。病友之间的交流和抱团取暖,让快乐这这里很容易被放大。
在协会举行的年会上,会员们正在观看讲座。经历10年的发展,协会会员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但志愿加入协会的成员主要集中在高龄人群。
11月25日,协会为癌龄达到5年的会员举行庆祝仪式。同病相怜使得协会成为病友们心中最温馨的场所。
协会搬了新址后, 周雅琴将自家的一面镜子搬到了协会的卫生间。因为经费紧张,协会内很多物品以及装饰都是由会员们集体贡献。
耿惠英和爱人,2008年12月在一次体检后被确诊直肠癌,6年来,作为协会里的抗癌英雄,坚强和乐观的她前后共经历了30次化疗。今年7月,由于病情恶化,回到家里休养的耿惠英经常会因为疼痛和呕吐而彻夜无眠。她说,“医院把我放弃后,我干脆把医院也放弃了。”
晚上7点,谈菊美在家做了一碗面。因为住所久未打理,有客到访让谈菊美觉得有点难为情。1998年患乳腺癌至今已16年,老伴在几年前因为患肺癌过世后,康复协会成了她最大的寄托。
一张名单上记录着协会成立以来离去的33位病友。有人离去也有人加入,目前,协会由最初成立时的6名会员,增加到了近百人。
早上8点,4名协会负责人坐公交车看望一名癌症复发后准备化疗的病友。
在康复协会刚开放的健身室内,准会员史旭丽和老会员一起健身。正式入会后,1976年出生的史旭丽将是协会最年轻的成员。
会员们慰问一位困难老人。 除了帮助会员之外,会员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