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屏障探索发展新路
从“绿色GDP”到“湖州模式”
生态文明湖州先行,绿色发展湖州示范;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绿水青山人所共盼……11月底,一份192字的《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正式发布,朗朗上口的语句很快流传开来。
即将过去的2014年,因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落地,湖州这片清丽之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一直是“敢吃第一只螃蟹”的勇者。而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责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十年前那场“石破天惊”的改革
生态机制的创新,在湖州并不罕见。早在十年前,湖州就率先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再好的项目,再大的投资,如果破坏水源植被,老百姓怨声载道,“一票否决”制就将其挡在门外。
在“绿色GDP”的发展理念下,湖州大刀阔斧地关停“产业低端、产品低价、增长低效”的落后产能,对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易污染行业的数百家企业进行整治提升;太湖边65公里湖岸线上涉污企业全部关闭,使得湖州流入太湖的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湖州也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今年9月30日,湖州太湖水厂开工建设,一度受到污染的东太湖水质恢复到Ⅲ类水标准,并逐步向Ⅱ类水转化,湖州人守着太湖没水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绿色GDP”的另一方面是全新的干部考核机制。2004年初,当“湖州干部考核淡化GDP指标”的消息一出,就被外界评价为“石破天惊的改革举动”。新的考核机制把考核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尤其是生态领域延伸——适合搞工业的乡镇考核工业经济,但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对于没有工业发展条件的山区乡镇,则把考核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实行“考绿不考工”。
首个中国美丽乡村样本——安吉
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这一湖州的最大优势逐渐焕发出强大的竞争力。
12月19日上午,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景区行政主管金小亚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刚接待了来自上海、杭州的100多位游客,又有一个来自山东的考察团在来村里的路上了,每天都这么忙。”今年以来,高家堂村接待的各地政府考察团已有100多批,达3000人次。大家都是冲着高家堂如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而来。这个登上央视马年春晚的小山村,从2012年开始将全村打造成一个景区,向游客卖门票。截至11月底,高家堂村今年的门票收入已达280多万元。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今年11月15日,由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研发和编制的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中,安吉又成为首个样本。据悉,这一指数借鉴国内外关于“美丽乡村”已有标准和经验,以县域单位为考察对象,设计了合理可操作、以民众幸福感为考察目标的美丽乡村评测体系,旨在系统评价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能力和水平,促进美丽乡村先进模式推广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研所贫困与发展金融室主任吴国宝说,作为首个样本的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与民生改善等方面成绩显著。截至2013年底,全县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179个,覆盖面达到95.7%。社科院未来将在总结安吉样本的基础上,向更多地区推广运用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助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探索生态文明的“湖州模式”
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中部地区的节点,常年提供60%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境内的龙王山是黄浦江之源……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基础密不可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的湖州,建设生态文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发展模式,意义更显重大。
早在2010年,中共湖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发挥基础优良的优势,努力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成功样本,成了湖州全新的追求目标。新上项目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市场化运作……一系列生态发展机制相继出台。
今年5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州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力争到2020年,使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领先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记者从市生态文明办获悉,目前,湖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已经由中科院主持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环境功能区划分等其他5项优先研究的制度创新项目也即将全面实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湖州正不断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属于湖州,也必将影响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旅已经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