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城那得美如许——看法治思维破解衢州城管难题
“今日特稿”,今日开版。特稿之“特”,在于记者敏锐的独特视角,以热情、冷思关注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与现象;特稿之“特”,在于版面呈现的深度思索,致力于打造“正义、良知、深度、理性”的精神家园。
记录这个时代,探寻事物真相,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和点题。衢州日报特稿中心电话:8070317。
问城那得美如许——看法治思维破解衢州城管难题
记者 邱耀国
“师傅,这么冷的天,怎么在路边卖菜呀,乱停车售卖是违法的。你们可以去附近的乡镇集市上卖,生意不比城里差。”上月23日,市区南湖二桥桥头,一位商贩把农用车停在路边叫卖铁棍山药,城管执法人员看见后,上前对其进行了温情劝导。
城市发生的每一处变化,都逃不出市民的眼睛。“城市管好了,道路整洁有序,品位自然提升,加上通了高铁,今后游客到衢州玩更有看头了。”每天绕城骑行锻炼的朱靓基说。
作为全省唯一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地级市,衢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1994年起,率先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行政审批职能与行政处罚分离,执法重心下移,合理温情执法,执法水平居全省前列。
依法行使公权力,法内人人平等,法外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在法治思维的推进下,城市管理这一中国式顽疾在衢州得到了有效破解。
拆违拆掉旧习陋习
柯城区白云街道地藏寺村,道路畅通整洁,门前屋后花团锦簇,一派新农村的景象。村支部书记黄金娜告诉记者,2007年,村里整体搬迁到了新区,但村民依然保留着房前屋后搭棚的习惯,乱搭乱建、乱挖乱种屡见不鲜。2013年,“三改一拆”行动在这个城郊村推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舍不得动手拆。
此时,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西区分局白云大队已经成立,大队长兼任白云街道党工委委员。执法大队没有立即进村,而是通过街道召集村干部开会,协商违建处理方式。回到村里后,村干部带头拆除了自家的违建,村民们见动真格了,纷纷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拆除。“要是执法队员上门来做工作,村民会说其它地方还没拆,为什么拆我的,双方极易起冲突。由村里出面,虽然困难也大,但毕竟情况熟悉,沟通顺畅,效果好得多。”村治保干部余土根说。
2013年1月,衢州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进行改革,分支机构渗透到乡镇街道,工作范围覆盖柯城、衢江全境。重心下移后,执法部门和地方政府实现了相互借力。政府为主体,强制做保障,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原先困难重重的农村拆违变得有的放矢。
地藏寺村73处、20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全部得以拆除。如今,车库变成了公共停车位、菜地变成了绿化带、牲畜乐园变成了健身公园、“村姑”成了“都市丽人”……该村一跃成为衢州绿化生态示范村创建试点。
刚柔并济拆违,不仅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旧习惯也悄然发生改变。不少村民表示,拆违拆掉了旧习陋习,法治、责任等新风尚正逐渐形成。
“基层调解和法治结合,对无理取闹甚至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的,依法立案处理。只有建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规则和机制,法治权威才能树立。”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方庆建说。
免费摊位折射温情
“这里好,淋不到雨,生意好。”问起免费摊位的现状,75岁的菜农胡先英满口称赞。
2013年11月,胡先英从市区衢江南路的马路市场搬到最大的南湖菜场里卖菜。和她情况相同的,有300余户城郊菜农,分别进入7家政府出资建设的菜市场和一些民资菜市场。与市场内的其他商贩不同,胡先英等人在自产自销区经营,不用缴纳摊位费。
“这两天地里有菜,每天都来,卖完就不来了。”有了这个长为60厘米的免费摊位,使胡先英的生计没有因为马路市场的取缔而中断,收入有增无减,今年的销售额已达16000元。
2007年,几位城郊菜农跨江来到衢江南路上卖菜。城管执法队员发现后,及时和农户进行了沟通,考虑到该处位置较偏,且卖的都是少量自家地里种的蔬菜,执法人员没有像以往一样取缔,而是通过定点、定时、定品种的方式,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保障菜农自产自销的权益。
衢江南路环境舒适,是众多市民晨练的首选之地。市民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顺道购买新鲜蔬菜,因此这里的生意很兴隆。看到这块地方生意好做,肉摊、鱼摊、水果摊、服装百货摊等商贩都来了。到2013年,自发形成的市场规模从几十米蔓延到了2公里。高音喇叭叫卖,交通安全隐患激增,破坏了有序的城市生态环境。
执法人员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个马路菜场,自产自销的菜农仅占20%—30%,二道贩子占大多数,还有一些市场里的经营户出来赶早市。接近零的成本,使马路菜场成了二道贩子的“天堂”。“在街边随意摆摊,如果任其发展,合法经营的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被打破,只有尽早取缔,才能维护法治和公平。但卖菜是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取缔的同时,也不能侵犯菜农的合法权益,因此要让菜农有地方卖菜,做到不留后遗症。”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说。
堵疏帮相结合,执法人员三管齐下:一方面劝离跟风的小商贩,另一方面引导有志做大做强的二道贩子进入市场,同时为自产自销的菜农协调联系场地。通过合法合理取缔,衢江南路马路市场自主瓦解,群众切身体会到了法治的公正和执法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从内心信服法律的权威。目前,衢州市区已真正告别马路市场。
打消顾虑心定业兴
没有车辆来往,倚在舒适的长椅上,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观看古色古香的街景……走进改造一新的坊门街步行街,让人马上进入一种休闲状态。就在一年前,这条衢州唯一的商业步行街还是另一番模样:一个接一个的地摊占据了街道中央,十字路口挤满各式小吃桌凳,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衣裤鞋帽,都能在地上买到。最惹眼的是沾满油垢的黑色路面,踩在上面就像脚底抹了胶水。
2013年5月,衢州启动坊门街规范提升工程,整治范围从坊门街扩大到整个周边区域,不仅外观更新,对街区功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坊门街不能摆摊了,周边区域也不行,所以整治时坊门街和周边区域是一个整体,对区域内的所有商贩用同一把法规的尺子,比来看去都一样,大家就没话说了。”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法无例外,街区内不能设摊,店内的货物同样不能超出门窗。
早在清代,坊门街就已成为闹市。2003年重建后,坊门街成了衢州新崛起的商贸中心,小贩们很快被吸引集聚。因为人流量大,且设摊几乎没有成本,虽然知道会被取缔,但谁也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之前相关部门曾整治过多次,当时有效果,可没过多久,只要管理人员一松懈,小贩们便卷土重来,很难根治。
“别小看一个烧烤摊,月入万元不算多,有人甚至是开着豪车摆地摊。”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柯城分局府山大队大队长陆黎平说,坊门街街区大部分是摆摊多年的老摊主,他们有开店的能力,也知道最终的出路是进店,因为担心自己开店别人摆摊吃了亏,所以一直在观望。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整治前半个月,执法人员就向每位摊主发放印有法律法规的书面通知。整治时,依照法律程序处罚。整治后,连续2个月不间断巡查,最终促使犹豫不决者下决心进店。
卖鸭脖的摊主余先生对开店一直摇摆不定。巡查队员的话,他觉得没底;去问了队长,仍不放心;再问局领导,才下定决心。“我就怕哪天又能摆摊了,现在看来不可能,可以安心经营了。”余先生说。公平公正执法,让商户们潜移默化地达成法治共识。除了坊门街街区,夕阳红路、上下街“十里长街”、沈家振兴街等周边“老大难”区域也顺利实现了坐商归店、流商归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