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花式组合拳”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路桥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权力瘦身,服务提升,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的“减加乘”法,变“企业跑”、“群众跑”为“我来跑”,在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使广大企业、群众从中受益的同时,更促进了市场活力的进一步迸发。2014年该区行政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1.18万件,其中即办件6.32万件,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9.9%。通过全程代理服务受理办结基本建设项目25个,累计新增投资近21.3亿元。
权力“减法”
标准化流程建设不断完善
公安窗口通常是最为忙碌的窗口之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先是要简政放权。
对于这样一场“自我革命”,路桥区相关部门舍得“割肉”。在省、市权力清单清理工作下达后,该区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开展梳理规范,明确了行政审批项目的权力类别,做好行政审批项目与权力清单的对接工作。通过清理,全区38个部门的项目精简率达到48%。
权力精简了,接下来如何提高办事效率才是关键。为进一步提速增效,路桥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压缩审批时限上做足做优文章。着眼于更集中,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两集中、两到位”是指部门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真正做到“一站式”审批,从而彻底解决办事难、程序复杂的问题。
着眼于更快速,实施流程再造,实现项目审批提速,梳理形成180天内办结的工业企业审批流程图,明确每个审批环节的前后置条件、办理时限、审批部门,促使部门自我加压,主动提速提效。如环保部门将环评报告书审批时限从法定承诺的60个工作日提速至目前的7个工作日(不含项目公示时间),各个部门的审批项目提速达80%以上。着眼于更优化,减少审批环节。开辟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深化完善“并联审批”,按照非法定前置则并联审批的原则,将原来串联的18个环节并联为9个环节,串并率达到50%。通过限时办理和“并联审批”的约束,使项目建设前的审批手续时间从260多天缩短到28天,总体提速率达89%。
立足更灵活,创新审批方式。出台前期联合论证制度,对工业园区内地块业主基本明确的项目,由园区管委会以“虚拟业主”身份,配合拟确定的企业业主开展方案委托设计、参与项目方案会审,实现中介委托、专家评审等环节提前介入办理,待土地招拍挂后,企业只需完成核心行政审批环节,就能开工建设。如,金属再生园区的36个项目,其中19个通过前期联合论证服务的项目基本上在土地招拍挂后半年实现内开工建设,比普通项目提速3个月以上。同时实行公示期预审,对需要公示的项目,进入公示期后,审批流程中下一个环节的部门先行受理资料审核,公示结束后再补交相应的审批资料。如,规划窗口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需公示10天,下一环节的消防设计审核预先受理审批资料,在规划公示结束后,业主可以在同一天领取规划许可证和消防审核批复。
项目审批完成后,在延伸服务环节上,针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竣工后,都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测量和验收,步骤多、时间长、资料繁,企业反响大的这一现象,路桥区行政服务中心自加压力、主动创新,于2014年6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联合测量制度。该制度打破了原有的模式,将竣工验收测量阶段变先后次序为共同推进,实现统一受理登记、一次预审告知、一次联合测量、全面承诺限时的快速办理模式。企业的申报资料从原先的19份减少到了9份,办理时限也从原本最少30天减少到了6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项目竣工验收的速度。对此,南洋电缆集团的办公室主任何聪深有感触,2008年,“南洋”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了4幢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由于政策处理、报批手续等各种原因,房产证和土地证一直没有办下来,只能空着。“工业企业竣工验收联合测量”推出后,企业前一天递交了相关材料,第二天规划、房管、国土等3个相关测量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厂里,联合对企业厂房进行了现场测量,6天之后,企业就拿到了测量报告,“6年的心结6天时间就解开了”。服务“加法”
于细节中处处凸显创新能力近日,网名为“四月白羊”的市民向“路桥户籍警”微信平台询问,安徽籍的妻子想把户口迁到自己所在的农村,但不知道如何办理。“路桥户籍警”随即回复他这种情况根据路桥区现行规定,需要对方能够证明妻子原来的身份是农业户口方能迁入,但考虑到他妻子所在地可能已经进行了户籍改革,出具的户籍证明不一定能证明其原来是农业户口,于是“路桥户籍警”提醒“四月白羊”还是叫妻子家人通过微信平台把安徽的户籍证明等资料传过来先看一下,免得白跑一趟。在确认户籍证明有效后,“四月白羊”给“路桥户籍警”微信平台留言“谢谢了,帮大忙了”。
“路桥户籍警”微信平台是路桥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推出的一项便民措施,开展业务咨询、业务预审和简单事项的办理。自2014年7月设立以来,关注数已经达到近2000名,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证。
“服务要的就是细节”,这是采访时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成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中,该中心把做好服务“加法”摆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中介服务区专为群众提供服务。 细节是什么?采访中的三个小镜头或许能够诠释该中心办事人员对“细节服务”的认识:
镜头一:在公安办证窗口,记者看到柜台后面的门背后挂着几个可爱的布袋,每个布袋上都插着几部手机,有几个还在响,显示有人来电,却无人接听。看到记者的疑惑,工作人员邵丽敏笑着向我们解释,手机是她和其它工作人员的,窗口规定手机要集中保管,如果有业务正在办理,电话就无法及时接通。通过这一措施,上班玩手机上网的现象已被根本杜绝。
镜头二:在二代身份证拍摄点,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电脑为一名市民拍照,与工作人员电脑显示器背靠背的是另一台画面相同的显示器。原来这是专门给市民自己看的显示器,如果觉得拍得不好,不用起身就可以重新来过。“身份证一用20年,那些‘惨不忍睹’的证件照实在让人堵得慌,这样一来心情就好多了。”一名前来办证的市民表示。
镜头三:在二楼大厅的住建窗口,前来办理事项的市民正在为没有带齐所需资料而懊悔不已,工作人员却面带笑意地安慰他不必担心。从去年的6月开始,该窗口推出了人性化的服务举措,那就是“容缺受理”。对于非即办件,当申请人缺少相关次要资料时可采取“先受理、后补齐”的方式,允许申请人在办结之前补齐相关资料。目前,除住建窗口外,在路桥行政服务中心的规划、工商、消防和行政执法窗口都已陆续推出“容缺受理”。
正是站在为民服务、高效便捷的出发点上,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便民举措。如进一步完善重点投资项目全程代理工作,先后为98个项目开展代理代办服务。推行前期联合论证和预审联审推进项目报批,今年中心共召开3次预联审告知会,对11家企业通过预审告知会的召开,提前介入企业报批程序,指导企业进行项目报批。通过协调园区管委会、经信、规划、国土等部门,为企业开展前期联合论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企业跟进项目报批进度,加快项目报批速度。
推出一手房产一小时“三证”代办制。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房产办证难、程序繁、耗时长问题,中心于去年4月1日起推出个人一手商品房一小时“三证”代办制,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专人代办,实现了一窗受理、一次缴费、一次性领证,办理时限从最长7天压缩至1小时,申报材料13份减少至5份,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开展无休日办公预约服务。为满足群众对无休日办事的需求,中心于2014年7月1日实行了窗口无休日办公制度,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服务区域的特点,采取办事无休日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形式分类开展无休日活动,实现常办项目的全周开放服务。目前,共办理各类事项952件,咨询163人次,群众反响良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管理“乘法”
“花式组合拳”为经济发展助力 “以前群众对我们行政服务中心的理解就是几个部门放在一起办公,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集中办事机构,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审批改革、协调沟通和服务管理。”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应仲友表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系到群众生活、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涉及的部门、事务非常庞杂,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诉求,其中的关系千丝万缕,而各项职能的整合重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带来的推动力不可限量。如何做好这项“乘法”,时刻考验着主事者的胆魄和能力。
搭建中介服务平台,加强中介规范管理。目前在该区备案的各类中介机构共有112家,全部纳入阳光中介网。同时,做好每年两次的中介星级评定和通报工作,通过“期中考”和“期末考”的形式给企业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腾出500平米建立中介服务区,引入19家中介单位,涵盖了基本建设项目所有中介类型,提供了中介一条龙服务。
推进网上审批平台建设,让行政权力“阳光”运行。以全省“一张网”建设为契机,通过完成行政权力事项库事项的梳理填报,落实专人负责网上政务大厅的运行维护,对现有审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明确权力运行系统的实施模式和开展网上申报的业务模式,从而实现行政审批服务管理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
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巩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中心联动工作,推进形成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依托融实体大厅与虚拟网络为一体的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一窗受理、三级联动、分层服务”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2014年,路桥全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18.73万件,办结率达98.1%,其中镇(街道)一级共受理办件7.91万件,村(社区)一级共受理10.82万件。
“打好‘花式组合拳’,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真正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贴心事。”当前,路桥区相关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正在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打造一张张为民服务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