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明:让马云点赞的农村电商“服务员”
和公司员工展开“头脑风暴”
在网店协会开业务培训班
和农户一起晒地瓜干
业余时间喜欢打乒乓球
和公司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网页设计
他从上海大企业辞职回乡,号召乡亲在网上创业,并免费教大家开网店。在他的带动下,一个人口只有5万的小县城,已开出1500多家网店,有6000多人从事网店经营,2014年实现销售总额5.3亿元;他所引领的“遂昌模式”,被认为是中国首个以服务平台为驱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发展的新模式……发生在遂昌的这个有关农村电商的故事,正在被外界所津津乐道——
“最近这几年他们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把生产的茶叶、猪肉、禽肉,通过网络远销国内外,特别是地瓜干,从线下到线上的身价整整提高了四倍。”
在去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透过浙江看中国——信息经济论坛”上,省长李强毫不吝惜地把赞美之词献给了遂昌。在20分钟的主旨演讲中,他专门用两分钟时间讲述遂昌农民网上卖农产品致富的故事,并借用电商界说法,称之为“遂昌模式”。
2014年6月23日,省委书记夏宝龙一行前往遂昌网店协会,考察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情况。而就在十几天前,“2014年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现场会”刚刚在这里落下帷幕。紧接着,7月21日,电商界“大佬”马云也专程赶到遂昌参观调研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
2013年1月,淘宝网“特色中国·遂昌馆”开馆,成为淘宝网上中国首家县级特色馆;2013年10月,阿里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遂昌模式研究报告》,“遂昌模式”被认为是中国首个以服务平台为驱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农村电子商务,为遂昌开设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如今,从白领到路边摆摊的大妈,都拿起鼠标开起网店,遂昌成为全国响当当的“淘宝县”。用县长何卫宁的话说,“遂昌能够成为全国淘宝第一县,网店协会会长潘东明功不可没。”
对此,潘东明觉得,自己只是遂昌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员”。
城市白领回乡当起农村电商“服务员”
潘东明到底何许人也?
眼前这个39岁的男人,个子不高,脸瘦削,说话轻声细语,为人谦逊低调,放在人群里,一点也不显眼。
潘东明是个地地道道的遂昌人,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现在,他身兼浙江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掌门人”,两公司年创造产值达3个亿。
一聊起农村电子商务,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镜片下的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显得炯炯有神。
过去十几年里,潘东明一直在上海做企业咨询。虽然人在他乡,但他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结。
遂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笋制品、竹炭制品、菊米、山茶油、土猪、土鸡、高山蔬菜、红提等产品是该县重点打造的特产,其中,笋制品和竹炭制品在全国小有名气。但是,因交通、区位等因素,在浙江省内属经济后发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直到有一天开始“触电”。潘东明心里很清楚:在工业时代,遂昌没有优势。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遂昌与别的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0年3月26日,遂昌县网店协会成立那天,特地从上海赶回来的潘东明,还因为交通问题迟到了。“结果大家选举会长,我居然当选”,谈到这个任命,到今天他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被“架上”遂昌县网店协会会长后,潘东明每天思考的问题是“能不能找到一条通道,帮助遂昌的农产品走出去”。
因为之前做的是企业管理咨询工作,潘东明给遂昌网店协会带来了很多新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模式:协会采用统一进行开店培训,统一采购、仓储、配送、包装、服务的运营服务模式,帮助会员实现零库存、零风险就可开网店创业。
潘东明把协会定位于电子商务的服务商。成立的头一年,他们只专注做一件事:组织免费的电子商务培训。没有想到的是,他仅在几个当地的网站论坛上发了培训学员的招募帖,竟引来多达四五百人报名,其中还有不少学员来自遂昌以外的县市。潘东明清楚地记得,在培训班开班的那一天,走廊里挤满了人。
一年下来,协会共组织了20多期免费培训,由于没有工资,所有的工作都是志愿者来做,都以公益的心态参与到这个组织中,义务服务遂昌的网商们。
在协会副会长潘君跃看来,潘东明就是这样一个敢为人先的人,平时话不多,做起事来非常专心,性格也有些执拗,也就是这股倔劲,让合作伙伴们对他十分信任,愿意和他合伙干事业。
“我们希望打造地方性产业生态链,上有供应商,下有网店,中间是服务合作商,网店协会可以打造一个综合服务平台。”这样的话潘东明对很多人说过,每一次他都严肃认真,因为这是他们一群人的理想。他们以过往的经验给网商企业提供免费的开店培训,包括不赚取任何中间价的统一采购、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物流、统一包装等零成本开店的运营服务,帮助遂昌网商避免库存和风险。
在这股力量注入后,处在“火山口”的农产品电商快速爆发。2010年底,遂昌这个小县城冒出了近千家网店。失业青年、未就业大学生、传统供应商,纷纷“触电”寻找致富之路。
在全国打响“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在协会成立近一年的时间里,尽管举办了各种培训,帮助大家了解电子商务,但潘东明觉得还远远不够,大部分网商的运营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随之而来的采购、仓储等供应链上的核心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一大瓶颈。
让潘东明头疼的是,协会也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走下去,目前的服务模式不具备持续性,不仅会伤了网商的心,也会熄灭志愿者们的激情;如果着手解决供应链问题,就要涉及采购、仓储管理、员工薪资等方面,纯公益的协会组织并不能解决。
尽管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但潘东明依旧提出:每位志愿者投点钱,建立一个公共仓储服务中心。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并具有创新性的决定。最后,十几个人共计筹款47万元。
“这笔钱打到我卡上的时候,我心头沉甸甸的!”潘东明回忆说,大伙的信任,让他感觉到责任与压力并存。要用掉这笔钱其实很简单,装修、房租一付就差不多了,但他并不想复制传统的仓储模式。
“我们要做仓储式超市。”潘东明想模仿类似麦德龙这样的大卖场。从取名、选址到最后的装修,他都试图将麦德龙的气质延伸到“麦特龙”上来:既有仓储功能,又可对外零售。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麦特龙在开业五周就实现了盈利,成为协会收入来源之一。
“对于农民而言,既要生产又要营销、开店,并非所长。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建立一个服务平台,去规划、营销、推广,让农民回归种植、养殖,帮助解决他们做不了的事。这样,农民只需要做好客服,其他都交给协会平台,比如四五个人需要一个设计师,由平台共同聘用一个设计师,整合资源,节省成本,以服务驱动农村电商的发展。”这是潘东明的如意算盘。
2011年,潘东明成立了遂昌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同时开通支持网商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渐成熟,这种组织化管理使网店经营者从“单兵作战”到“抱团作战”。此后,这种模式不断引起各方关注。
2013年1月,淘宝网“特色中国·遂昌馆”开馆,上网销售农特产品和旅游产品,成为全国第一家淘宝县级特色馆;2013年10月,阿里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遂昌模式研究报告》,“遂昌模式”被认为是中国首个以服务平台为驱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潘东明和他的伙伴们的各种看似乌托邦的想法,都正在慢慢实现。如今,他已是“2013年度浙江省电子商务十大领军人物”。在他的带动下,遂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片红火。目前,遂昌登记在册的网店数量已经超过1500家,创造的工作岗位超过6000多个。最土的生产方式和最潮的营销手段碰撞出了亮眼的火花,去年,遂昌的电子商务销售额达5.3亿元,同比增长76%。
他让农村电商和农民打成一片
农村电子商务打开山区农民增收大门,遂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7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上半年,遂昌农民人均纯收入6730元,增速12.3%。
让农产品卖出大山之后,潘东明又开始寻求让新奇的城里货进村。在他看来,电商进村至少有这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很多农民家里没有宽带、没有电脑,上不了网。第二是农村老人和儿童居多,会上网买东西的人少。第三没有物流公司送货。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农村,快递公司还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农村。
2013年,“赶街网”正式上线。销售的商品涵盖多个领域,几乎就是一个小淘宝。解决方案是在每个村找一家便利店,作为电商的合作伙伴。“赶街网”为每一个村网点提供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由便利店的老板为村民代发、代收包裹,也提供代买和代卖网上商品的服务。
去年“双十一”前的第三天,“赶街网”发起为期两周的“农民购物节”。一车车的袜子、打底裤等被当作礼品装到了村里的服务网点。村网点工作人员搞抽奖、1折促销,村民争相前来看热闹、买东西、出售自家特产——这是以往过年才会出现的场景。
遂昌县龙洋乡埠头洋村,距县城71.4公里,驾车需要两个小时。这里的村民平时购物,除了村里的小卖部之外,就是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比如充话费,来回车费15元,充100元话费的实际花费115元。从2013年开始,在村里开小卖部的退休教师吴继忠有了“新活”:帮村民在淘宝上代购。因此,他的小卖部有了新名字:“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去年7月21日,电商界“大佬”马云在遂昌调研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时,称赞道:“赶街是个公益性的平台,是个了不起的企业,让我很感动。”
“也许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电商,才能真正在这片庄稼地立住脚。”潘东明自豪地说,“遂昌有203个行政村,‘赶街’已经覆盖了102个,春节之前我们将实现县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