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诞生 2006年退场 久违的“门前三包”重回杭州
核心阅读:去年杭州城管委提出了“门前新三包”:包环境整洁、包文明劝导、包应急参与。
先前报道:《杭州百名党员“街长”首次上街履职 市民想当也可以报名》
(通讯员 郑清 李敏吉 林焱挺 钱江晚报 记者 孙晶晶) “门前三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词。印象最深的,就是临街的各单位、店铺要管好门口的卫生。从1984年在杭州开始实施,到2006年悄然退场,23年时间里,它为杭州的市容卫生管理工作做了不少贡献。
去年国庆,“门前新三包”责任制在杭州正式启动,它再次重新回到了大家的生活中。目前,杭州主城区实施“门前新三包”的道路已达390条。这些道路都推行了“街长”管理制度。
现在,这390多条道路中,每一条都有自己的“官方街长”。杭州市城管委还打算为这些道路再聘请一些“民间街长”。昨天,首批23名“民间街长”经过培训,正式上岗。
台风雨雪天
民间街长要劝扫“门前雪”
“街长制”,就是由城管工作者、街道、社区干部等承担的“官方街长”,和沿街单位及志愿者参与的“民间街长”共同管理家门口的道路。
李剑的本职工作是百大的一名保安,这次他选择担任的是下城区一条小路——六百弄的“民间街长”。
六百弄不过500多米长,沿街有10多家商铺、一个农贸市场。昨天上午,李剑又去六百弄转了一圈。一家店铺门口,他注意到有一些细碎的瓜子壳、小纸片。进门和店老板一说,老板很快就拿出扫帚,把垃圾扫干净了。
李剑说,他隔三差五就会来六百弄逛逛,最多的问题还是沿街商铺自行车、电动车乱停,水桶、垃圾桶等生活用品乱摆。
“一般的商家都愿意改正。如果我劝导后解决不了的,我会联系所在辖区的执法中队,向他们寻求帮助。”
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环卫监管中心副主任郑胜全告诉记者,“民间街长”的职责和“官方街长”差不多,就是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向沿街商家宣传“门前新三包”,发现道路沿线的公共基础设施破损、违章搭建、乱堆乱放、车辆违停、污水满溢等问题,督促整改;碰上台风、雨雪等应急情况,“街长”还要劝导沿街商铺“自扫门前雪”。
不过,和“官方街长”相比,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义务性质。
相比“老三包”
“新三包”更侧重自我管理
杭州市从1984年开始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2006年,杭州实行道路分类保洁,确定由城区环卫部门负责道路保洁,包括店家门口区域,同时取消单位门前三包保洁费,在杭州实行了20多年的“门前三包”悄然退场。
而去年,杭州城管委“老瓶装新酒”,提出了“门前新三包”——包环境整洁、包文明劝导、包应急参与。这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之处?
郑主任说,首先是理念不同。“老三包”强调的是要求百姓做什么,而“新三包”强调的是要让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做城市的管理者。
其次,他它们的定位不同。“门前三包”中的沿街单位、个人承担了地面保洁、绿化养护等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责任。而“门前新三包”中沿街单位更侧重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地面保洁、绿化养护等政府公共服务仍由政府来承担。
就内容来说,“新三包”的范畴更大、更广。“老三包”简称“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新三包”,强调自我管理、义务履行、应急响应,同时增加和完善了垃圾分类、不乱排污水、不占道洗车、不产生油烟和噪声污染等方面的管理内容,确保城市设施完好。
重新启动“门前三包”,郑主任说,主要是希望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比如去年夏季的大旱,绿化都快渴死了,光靠有关部门根本忙不过来。沿街单位和个人,早晚打盆水,给门口的绿化浇浇水,这就是“门前新三包”的力量。
记者手记
扫好门前雪,马路更整洁
有句老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作为一个比喻,批评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也是感叹人心和世态。但如果严格就事论事,那怕只是“自扫门前雪”,说明至少这个人能够自立,且如果引申到这“门前雪”不仅包括自家通向马路的那一段,还包括和马路平行的那一段大家共用的人行道,就不仅对自己,还对别人尽了一分义务,是自己方便,也与人方便。
今天,我们许多人不扫门前雪,不管门口的卫生状况,与其说是自私自利,不如说是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稳定的行为习惯,甚或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尤其在最初形成的时候,是绝对需要一种制度来明确规定的,还应有制度的实际检查、监督、制裁和赏罚,否则制度规定了也是空转。这也是“门前三包”的意义所在。
同时, “门前新三包”还是一个市民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你在劝导别人别乱丢垃圾的同时,自己首先要自觉做到把垃圾随手丢到垃圾桶中。你在参与管理城市时,就不难体会到管理工作的艰苦,萌发从自身做起管好城市的责任感。
重新启动“门前新三包”是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一种回归,无论城市怎样发展,这种“自扫门前雪”的管理制度,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