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排涝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6月15日,杭州迎来今年的主汛期。连日来的雨情让人们把目光又集中到了这座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上。
在昨日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副市长项永丹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了关于贯彻“五水共治”战略、推进防洪排涝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两天,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对这一报告进行审议。
杭州市防汛安全仍处于阵痛期
杭州的降雨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集中。
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丰、枯水年降水量之比为2.1:1,常年70%的降水量集中在6至9月的梅汛和台汛季节,雨水来得快、下得猛。
这样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容易形成城区内涝。
人们对去年“菲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仍记忆犹新,集中强降雨让杭城的面雨量达到300毫米,多个地段积水严重,城西等部分地方水深近半米。
“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现有城市防洪能力不够均衡,造成杭州市防汛安全仍处于阵痛期。”副市长项永丹表示。
6月3日至4日,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对杭州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组兵分两路,分别到上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萧山区,实地查看了海塘、堤防水利工程,河道整治建设工程,以及城市道路、市区低洼积水区域等。
调研组在报告中提出,杭州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防汛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有三方面问题:一是防洪排涝规划体系不够健全,二是防洪排涝设施能力不足,三是防洪排涝项目建设中的协调有待加强。
防洪排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如何缩短“阵痛期”,直到让这座城市年年都能平稳度过梅汛期和台汛期,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首先是要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抓紧做好《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2011-2020年)》的报批工作,争取早日实施。
防洪排涝涉及的面比较广。调研组提出,要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盘加以考虑,做到统筹推进。
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按照防汛排涝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
市政府在昨天的报告中还提出,目前,杭州市正在制定“五水共治”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会把防洪排涝作为“五水共治”整体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实施阶段性考核与年度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近日,杭州市又编制印发了《2014年度“五水共治”水利工程实施计划》,今年杭州市将组织实施水利工程项目90项,计划完成投资43.36亿元,其中防洪排涝项目50个,投资37.7亿元,双双超过50%的比例。
发挥防洪排涝应急体系作用
短时强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考验的是城市管理应急能力。而这样的应急能力却需要日积月累、功夫花在平时。
按照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立方米/小时的标准,目前,主城区已经采购了140台应急水泵,为此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3000余万元,城区应急排涝能力将可增加3.78万立方米/小时,已经超额完成增加2万立方米/小时的年度目标。
对于易发生短时汇水量突增的下穿式立交,2014年主汛期前不能完工的在建工地,以及往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市政府表示,将编制积水应急处置“一点一方案”,明确积水点现场操作措施,落实人员、物资及设备。这里涉及的重点监控易积水点有134处(道路68处、小区66处),市政重要设施3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