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农业园的莲都嬗变
即使是业内同行也没有料到,莲都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项目能挂上“国字号”的前缀。
作为今年浙江省唯一一个入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评审的“独苗项目”,莲都区显然不具备与杭嘉湖平原等量齐观的地域优势,但在今年2月举行的竞争立项陈述答辩会上,来自莲都的项目团队出人意料地夺得了总分冠军。
各项建设工作随即迅速启动。在立项获正式批复的11月之前,丽水市莲都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已经挂着“筹”字头衔投入全面运作——位于碧湖镇的4万亩平原被精心布局为七大功能区,一个集规模化、生态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呼之欲出。
3年3.45亿元的投资总额,创下了丽水市农业项目的历史之最,也令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型农业园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并不是简单的农业开发,更重要是打造丽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先进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区、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前不久刚被抽调至园区管委会的莲都区农业局园区办负责人张敬斐说。
宏观远景图的背后,是更为细化的落点与数据。到2016年,这个“国字号”农业园区将实现约6亿元的总产值,惠及20个行政村、2.8万农民。
转型升级 工业化布局实现精耕细作
不断扩张中的钢架大棚基地
在距市中心约20分钟车程的碧湖镇郎奇村,一幢高6米、占地2852平方米的巨型透明建筑已经拔地而起,钢化全玻璃外墙与周围的农田、塑料大棚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我们新建的育苗基地,每平方米造价比普通钢架大棚高7倍以上。”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林美告诉记者。
作为六家入选“国字号”园区的合作社之一,有着十年发展史的郎奇合作社在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上从不吝惜,在这座育苗基地的不远处,近万平方米的钢架蔬菜大棚也已经进入建设尾声。
“我们是跑市场起家的,有充足的经验制定最合理的种植计划,但更重要的是,确保蔬菜批量上市的时候正是价格最好的时候。”金林美说。
要实现这听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必须拥有现代化设施令蔬菜按计划生长。钢架大棚、滴灌设备是外来者最容易看到的,而背后看不到的,是对蔬菜育苗的精准把握和质量控制。
以丝瓜为例,流程严格的棚内育苗能确保瓜苗根系无损,生长速度远高于露天种植,能提前半个月上市,每公斤售价超过4元,而当半个月后丝瓜批量上市的时节一到,价格会迅速跌到2元,“光靠打时间差,我们的亩产值就能比人家高一倍。”金林美说。
成本核算是经营现代农业的一大难题。对于前期投入巨大的农业合作社而言,如何确保盈利能力?建设每平方米钢架大棚的成本是110元,乍一听挺贵,但金林美算的却是另一笔账:“最早露天种植,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2005年图省钱建了竹棚,一次性投入听起来不高,但竹棚每年都要维修,而钢架大棚的使用周期能达到10年,从折旧成本来看竹棚其实更不划算。”
基础设施的改变带来的远不止这些。和露地种植相比,大棚里农药、肥料的用量节约了30%,完全能达到无公害要求,而产量则提高了50%以上,“同样的菜,露天种的亩产值是6000-8000元,棚内种则能超过20000元。”金林美说。
大规模、工厂化的布局模式,使莲都区遍地开花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晋升出一支精锐部队,并成功通过层层筛选,成为“国字号”农业园的首批入驻者,而他们按照国家标准着力打造的“农业工厂”,毫无疑问将成为带动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集群。
精益求精 打造现代农业的“科技轴心”
管控严格的组培中心
如果说莲都区现代农业园参与“国字号”竞争缺乏鲜明的区域优势,那么“生态”和“技术”就是最终力克对手的关键所在。
在位于碧湖镇蒲塘村的绿谷丽水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收首批上市的3000公斤石斛鲜条。负责人汤丽达告诉记者,公司能通过选拔加入“国字号”农业现代园,靠的是先进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驾护航”。
“根据国标,药用石斛的多糖含量必须达到25%,而我们的产品经检测已经达到了61.2%,在国内非常罕见。”汤丽达告诉记者,当地的土壤、水分和气候条件是确保石斛品质的基础,“鲜条每公斤售价400元以上依然供不应求。”
同样必不可少的,还有独树一帜的育苗技术。
换上防护服、经过消毒间来到石斛组培实验室,只见技术员们正拿着镊子,细致地往玻璃隔菌瓶里的培养基上扦插石斛幼枝。
从恒温育苗到批量移栽,要经过整整六个月,但此后100%的成活率和良品率,则是科技化种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最直观呈现。
“入园后,我们将在原有65亩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再建70亩钢架大棚,全面扩大生产。”汤丽达说。
同样以科技取胜的,还有浙江丽水百兴菇业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入园的七家企业之一,百兴菇业的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传统种植技术提升200倍以上——叉车工把麦麸、木屑按比例倒进搅拌机后,灵巧的智能机械手就可以完全取代人工作业,完成装瓶、杀菌、接种、封盖、养菌等环节,使鲜菇的日产量达到6吨,且完全不受气候影响,实现全年生产。
“国字号”农业园的落地生根,为构建现代精品生态农业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这一最高规格的平台所设置的入门门槛,也倒逼着自身的提档升级,用汤丽达的话说,“发展步子迈大一点,政策优惠也能得到更多一些。”
蓝图绘就 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大幕初启
恒温室里排列整齐的育苗瓶
“对于个体农户而言,科技发展的最直接成果,是能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因为化肥能提高产量,但用多了会导致土地板结,产品品质就下降。而农药虽然能杀死害虫,但也很可能成为农产品的毒素。”在张敬斐看来,农业要向现代化过渡,就需要引进工业化的运作模式,“所有生产过程都连接在一条长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疏失,这就需要建立并执行高标准、吸纳大量高科技人才。”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便是“国字号”现代农业园的设计蓝图——
3.29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中,新建2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而带动农民发展标准化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
3200亩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中,将建起设施蔬菜精品园、设施水果精品园和设施中药材精品园,示范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国内外优秀的果蔬良种,拓展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等功能,带动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绿色产业;
200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功能区中,将建设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环境清洁的现代生态型规模养殖场,实现1个产业+1个品牌+1个龙头示范带动,促进畜禽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安全化发展;
400亩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功能区中,将建设集科技研发、加工生产、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园;
100亩物联网和精准装备功能区中,将建设集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预冷库、贮藏冷库等精准装备的大型物流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布置4个小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形成一个涵盖农产品批发、现货交易、农产品展示、商贸洽谈、技术服务等内容的较为完备的农产品流通综合平台;
1200亩农业科技“育繁推一体化”功能区中,文化旅游景点将有机串联,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生态景观,促进农业与旅游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2000亩美丽宜居乡村居住区中,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将得到全面改善,每个村都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休闲美丽乡村。
宏伟蓝图照进现实,离不开制度的强力护航。为了全面规范项目建设和扶持资金管理,莲都区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和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分类管理各项资金,同时明确主管部门工作职责,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单位一旦违规,除被追究责任、取消立项资格外,还将被收回财政扶持资金、列入黑名单。
“国字号”现代农业园大幕初启的碧湖平原,如今处处可见设施农业扩面延伸的建设图景。“到2016年,莲都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将随着园区的全面建成,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张敬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