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新政新在何处?
松阳四都乡
炉西峡原始大峡谷
石仓古民居
遂昌神龙谷
日前,丽水市正式出台了全新的《关于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旅游业为丽水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既有门道又热闹的新业态在丽水大地上酿成新酒,酒香借着旅游东风在华东六省一市,在全中国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浙江旅游业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着力培育的七大产业之一,也确立了全省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接近或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第二步,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或超过1.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使之真正成为浙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而丽水的口号更为响亮:打造“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和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园”。
号角已经吹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面临新一轮旅游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试看——
丽水素来人杰地灵。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祖籍就在丽水龙泉。2010年,莫言回龙泉追根问祖时,留下一首五言诗:“龙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诗成白云岩,根系石马岗。宝剑生紫气,青瓷吐幽光。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诗礼人家。一首诗写出了山水与文化的结合,这正是丽水生态旅游最大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丽水旅游业发展奋发图强,“中国生态第一市”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新气象。丽水市共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列全省前三甲。
丽水市旅游经济增幅连续8年保持全省前列。2013年丽水市共接待旅游者4569.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57%,实现旅游总收入266.29亿元,同比增长29.3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丽水市GDP的27.09%,相当于丽水市服务业增加值的66.48%。
各组数据充分表明,丽水旅游业已然成为丽水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如何把握丽水市生态旅游的“新常态”,让丽水市的旅游品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丽水的青瓷文化、宝剑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和香菇文化、汤显祖文化,如何深入挖掘,让其和旅游产业无缝对接?如何在把丽水生态保护好的同时,把生态旅游发展好,把综合交通打造好?
刚出台的生态旅游新政试图将培育这样一个新兴产业,以未来GDP占比超过丽水市15%的旅游业作为战略第一支柱产业加以发展,让来过丽水的游客都能“千里献心香”。
高起点的产业定位
摘要:加快推动生态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把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培育成为丽水市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产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民生产业和经营美丽乡村的惠民产业,把丽水市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和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园”。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8次到丽水调研指导。他曾强调,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抓好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市场,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他还特别指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新兴服务业,将把旅游业培育壮大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将丽水市建设美丽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记在心头,屡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5月,夏宝龙书记在丽水视察时曾指出,丽水山清水秀、空气好、人长寿,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要抓住休闲时代发展契机,持之以恒,真正将休闲旅游及养生养老经济打造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去年7月,李强省长在丽水调研时强调,山水优势体现在环境优势上,体现在旅游资源优势上,大城市的人肯定是很向往山水家园、养生福地,这就是丽水的优势。
随着城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丽水的“好山好水”、“真山真水”凭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即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旅游民生需求;另一方面吸纳就业且创业空间巨大,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
而丽水建设生态旅游名城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的内涵就必须具备一流的旅游形象,一流的旅游环境,一流的旅游精品,一流的旅游产业化实力和富有开放、包容、温情的城市人格。
放眼未来,在生态旅游新政的指引下,丽水将全面提高生态旅游竞争力。目标确立,任重道远:至2017年,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实现丽水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以上,主要旅游指标在全省旅游业中的排名有所上升。
至2020年,生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继续提升,各地乡村旅游普及发展,实现丽水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以上,主要旅游指标在全省旅游业中的排名呈继续上升态势。
推进15项品牌化发展
摘要:《意见》中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品牌化发展的15项工作:加强建设大型龙头景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重视高等级景区提升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交通等生态旅游产业要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旅行社评星提质,构建多元化住宿业态;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推行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旅游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宣传力度,研究建立机制灵活的丽水市性旅游营销联盟;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对新创建的4A级、5A级旅游景区(非政府性投资),当地政府分别奖励100万元、1000万元;对新评定的三、四、五星级品质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的三星、四星、五星级、白金五星饭店和特色文化主题饭店给予奖励;对新评上的银叶级、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给予奖励;对旅行社地接量和旅游景区接待量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经费补助或奖励;对市外(含境外)旅行社为丽水组织入境游客和丽水本地旅行社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开展入境地接业务给予奖励。
解读:15项品牌化发展措施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常明确,对症下药。一一对应15项品牌化发展战略,丽水生态旅游业将按图索骥:
1、各部门协同合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大型龙头景区。
2、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
3、加快改善旅游景区周边环境,丰富旅游活动内容,重视旅游精品线路的开辟,实现高等级景区的转型升级。
4、大力培育农家乐综合体和养生乡村,加快形成乡村旅游集群。
5、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旅行社做强做大。
6、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酒店和乡村休闲酒店,构建多元化住宿业态。
7、鼓励开发、生产、销售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开发农林水产旅游食品、健康养生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工艺品、旅游度假实用产品和旅游度假饮用水等五大旅游商品系列。
8、按照“提高进出性、增强通畅性、丰富游览性、建设标准化、换乘无缝化”的要求,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9、高度重视旅游环境质量状况,建立高等级旅游景区负氧离子、PM2.5监测数据公布监督制度,倡导绿色低碳旅游。
10、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生态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
11、树立“丽水市一盘棋、丽水市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在丽水市营造浓厚的旅游宣传氛围。
12、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长三角旅游市场,积极拓展海西市场及韩、日、港澳台等境外市场,以此开拓生态旅游客源。
13、让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多彩快乐的旅游公共服务。
14、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提高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15、实施“生态旅游人才百千万工程”,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机制,重点加强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培养。
一套政策组合拳,打出的是政府立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在全国上下,长城内外,叫响丽水旅游品牌迫在眉睫,同时影响深远。
5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怎么用?
摘要:《意见》中规定,丽水市本级每年安排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其中,市场营销经费3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经费500万元,其他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招商引资、行业管理、教育培训、农家乐提升、养生养老等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相关支出,星级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等绩优旅游企业及其他的考核和奖励支持,由相关部门及时修订《丽水市市直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予以规定。
各县(市、区)根据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设立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
解读:除了各大财政支持大项目外,政府投资旅游产业,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全面打造“丽水旅游升级版”。
丽水市将重点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各县(市、区)分别安排500万元以上资金,同时将新农村建设资金有效整合到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按照“项目差异化、品牌特色化、环境田园化、建筑生态化、设施人性化、餐饮本土化、服务星级化”的原则,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建立机制灵活的丽水市性旅游营销联盟,积极开拓本地旅游客源市场,鼓励“丽水人游丽水”,实行对本地游客更加优惠的景区门票政策。
鼓励旅行社、旅游景区自主营销,对旅行社地接量和旅游景区接待量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经费补助或奖励。
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星级宾馆、乡村旅游示范村开通免费WIFI。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沿山沿江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绿道,推进公共自行车一卡通、景区通。
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资格认证和导游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等制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考取导游证并从事义务导游工作,鼓励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考取乡村旅游讲解员上岗证并从事相关工作。
完善“金牌导游”培育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将导游队伍建设列入丽水市人才规划培养体系,提高导游素质。开展“丽水市休闲导游技能大师”评选工作,获得“丽水市休闲导游技能大师”荣誉称号、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直接评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
丽水生态游,挡不住来自青山绿水的问候。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6年中,生态旅游新政将成为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注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路明灯。
好山好水好空气,真山真水抒真情。生态旅游业绘制出宏伟蓝图。
(本版图片由市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