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大运河申遗梦圆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卡塔尔公主玛雅萨郑重地敲下了手中的木槌。她的桌签上,写着“CHAIRPERS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翻译成中文就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

  这一次,她手中的木槌,为“中国大运河”而落。

  北京时间昨天15点19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2014年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再加上随后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紧随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

  大运河,也是继江郎山和西湖之后,浙江第三项世界遗产,杭州也成为拥有西湖和大运河的“双遗”城市。

  “震撼”,各国代表给予运河高度评价

  好事多磨。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审议时间因为种种原因,被一推再推。终于在北京时间昨天14点33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始对中国大运河申报项目进行审议。

  审议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由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代表国际评估机构,对中国大运河内涵、价值及保护管理情况、评估意见和结论进行了介绍。

  随后,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委员国中的12个国家的代表,即牙买加、印度、哈萨卡斯坦、马来西亚、葡萄牙、黎巴嫩、波兰、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德国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代表们用“震撼”、“令人印象深刻”来形容自己对中国大运河的感受,对中国大运河项目均给予了很高评价,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最后,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场的与会代表热烈鼓掌。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激动地说:“大运河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它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连线卡塔尔,杭州运河申遗办主任很兴奋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正在卡塔尔多哈会议现场的杭州市运河申遗办主任王水法。电话那头,还能听到阵阵掌声和祝贺声。

  王水法很兴奋,一直在重复“整个申遗过程没有波折,全票通过。”连线好几次被打断,因为不停有各国代表团的代表,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中国代表团的位置,跟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拥抱祝贺。

  这是我们第二次跟王水法国际连线,第一次是在三年前的西湖申遗。

  同样是坐在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场里,三年后的王水法,还是百感交集:“西湖申遗的主体是杭州,而大运河申遗涉及全国8个省、直辖市,27个沿线城市。从这个角度上看,大运河申遗难度要大一些。”

  但是,从普世价值上来看,西湖申遗难度更大,因为西湖是文化景观。王水法说,中国大运河具备两大功能,一是“漕运”功能,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的工程体系;二是水利灌溉功能,解决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灌溉运河沿线的万顷良田,这也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

  “从现在开始,住在运河边的杭州老百姓,就是生活在世界遗产边上了。”电话那头,王水法一直在笑。

  申遗成功后,“还河于民”目标不变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生活在运河边的杭州老百姓不禁要问:运河,还是那条运河吗?

  “还河于民”的目标不会改变——这是杭州给出的承诺。

  对于杭州的老百姓来说,即便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了,但它还是家门口的一条河,是一道随时可赏的风景,一条健身休闲的长廊,一块文化生活的阵地。接下来,杭州将继续做好运河和河道的综合保护工作,让市民更好地亲近运河、感受运河。

  除了申遗,大运河杭州段还正在向5A级景区的目标努力。改善提升运河两岸城市景观,挖掘运河文化特色,展示运河遗产魅力,要把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让世界的目光逐渐汇聚到杭州大运河畔。

  今后,杭州还将继续坚持运河边博物馆不收费、坚持文物不破坏、坚持公共资源不占用。

  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杭州,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运河是人民的运河,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每一方水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

  -新闻链接

   “丝绸之路”紧随其后申遗成功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好消息又不断传来。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为中国首例跨国合作申遗的典范。

  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的大量文物、遗迹、景点等,数量之巨,涵盖之广,世所罕见。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愿,还对未来在这一地区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能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丝绸之路,使这个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

  拱宸桥:运河历史的最佳注脚

  至今人来人往的拱宸桥,在杭州北部的大运河杭州塘上,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拱宸桥东西向横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为三孔驼峰薄拱薄墩联孔石拱桥,总长98米,桥面中部宽5.9米,桥身高约16米。

  拱宸桥建成后,周边逐渐形成街市,是运河沿岸航运、个体工商业者、近代产业工人的聚居区和杭州近代重要的商业中心,现保存完整,仍在使用。

  凤山水城门遗址:

   映射元朝那一段明媚时光

  凤山水城门,是杭州中河—龙山河上的古代水城门,在杭州古城南端,就在中山南路与中河路的交会处,东西向横跨中河。

  凤山水城门始建于13—14世纪(元代),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组织重筑杭州城,始建凤山水城门。在历史上,中河是沟通钱塘江与江南运河的城内运河,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水道。

  凤山水城门,是杭州古代五水门中唯一尚存的一座,具有历史地标作用,是研究杭州城池变迁的坐标。杭州段运河河道线型、尺度及驳岸等因城市变迁和航运发展而改变,唯凤山水城门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时期原状,十分可贵。

  现在,凤山水城门遗址作为杭州城墙遗址的一部分,对公众开放。

  广济桥:

  500多岁的古桥为运河“撑腰”

  广济桥,在杭州塘沿线的塘栖古镇上,是大运河上保存较好的薄墩联拱七孔实腹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初建于明弘治年间(15世纪末),现在的桥为清康熙年间(17世纪末)重修。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

  广济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拱券上刻有“弘治二年”纪年。

  现在,广济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大运河之上,现保存完好。

  桥西历史街区:

  桥西人家的运河变迁史

  桥西历史街区,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西岸、拱宸桥西侧,是清朝、民国以来沿运河古镇民居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带,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

  街区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地方城市建设的风貌特色及自然环境特色,保存着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厂房、生产工具及航运机械,还保存了饮食、礼仪、民俗、伦理等社会文化载体,至今仍然是杭州北部重要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桥西历史街区的发展历史,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河、桥节点作用的重要区域,是反映大运河(杭州段)沿岸历史场景的重要区段,充分证明了杭州段运河对运河聚落的格局与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富义仓:

  和“古代的仓储智慧”一起私奔

  富义仓在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与胜利河的交汇处。初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竣工于光绪十年(1884年),用于粮食的收储与转运,是杭州城北部地区重要的仓储建筑群。它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民国时期,改为浙江省第三积谷仓,短时做过国民党军用仓库。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粮食公司接管,作为民生仓库分库,是杭州塘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也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一个古粮仓,还是目前申报的元明清运河中,仅有的仓储设施遗存。

  现在,大部分仓廒保存原有格局,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的重要实物例证。它是杭城湖墅地区历史上米市、仓储和码头装卸业等经济业态曾经发展、繁荣的实体见证,也是杭州运河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西兴过塘行码头:

  古代的物流中心

  西兴过塘行码头,在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中,位于西兴老街官河沿岸,浙东运河的端头,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运输枢纽。

  过塘行,即转运栈,一般都设在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门面不大,一两层房屋,两三开间门面而已,主要是起到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过塘行本身并不需要类似仓储功能的建筑。

  数百年来,浙东地区的粮食、棉花、丝绸、盐酒和山货在西兴过塘,转运到中原各地。西兴码头、河道、永兴闸遗址、浙东运河之头、大城隍庙遗址是浙东入境首个交通枢纽的重要见证。

  现在,因钱塘江河道北移,码头失去原有的运输功能,相关水工设施作为遗址保存完好。

  八年磨一剑

  一条河的申遗路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当时平均年龄达79岁的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市长。他们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此举拉开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帷幕。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大运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9月,“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挂牌成立。

  2008年3月,国家文物局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工作会议,明确了大运河申遗的工作方案,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工作正式启动。

  2009年4月,国务院牵头大运河申遗工作,成立由8个省、直辖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际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倒计时工作方案。

  2012年3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12-2013年行动计划》,重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倒计时表。

  2012年6月,完成申报遗产点段的“四有”基础工作,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区划、有保护管理机构、有遗产档案资料。这项工作确定了大运河首批申遗范围和申报文本的核心内容。

  2012年7月,8个省、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大运河遗产省级保护规划,督促所辖地市人民政府完成地级市保护规划的颁布实施工作。

  2012年9月,国家文物局指导“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协调相关地市人民政府,签署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文化部颁布实施部门规章《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会同各成员单位报请国务院颁布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将申报文本初稿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

  2013年1月,将正式申报文本送达世界遗产中心。

  2013年6月,完成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建立大运河遗产国家监测系统;建立大运河遗产省、地市级检测系统;完成大运河遗产点段的展示工程,在大运河遗产区域或相关博物馆展示大运河遗产点段的价值、历史沿革等重要信息。

  2013年7-8月,大运河申遗将迎接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中国大运河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