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机器换人”加点油
8月初,台州峰成实业有限公司从江苏购进两台机械手。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刘丹心介绍,这些设备能替代10个工人工作量,年降低生产成本约15%。
当前,为缓解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招工难等问题,台州市不少家电制造、服装鞋帽、机械加工、塑料模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采取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方式来应对。也就是“机器换人”。
但是,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机器换人”并非一帆风顺。多名企业主表示,技术、资金等是当下遇到的最大阻碍。他们盼望,下阶段有关部门能出台更多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技改扶持政策,让“有形之手”更给力。
一台高速冲床抵29个人
8月15日上午,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水泵电机铁芯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但现场操作工人不到20人。
“这主要得益于‘机器换人’。”该公司工程部经理曹世标说。以前,企业生产一个水泵电机铁芯,需要30个操作工流水线7分钟共同完成。今年初,公司新引进高速冲床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一分钟能制造4个不同型号的铁芯,且只需一个工人操作,用工数减少了29个。
记者看到,生产铁芯的原料钢卷从冲床左边被“吞进”后,约半分钟就从右边出了2个成型铁芯(叠片)。“目前,这些产品的不合格率较之前降低近9成,加工成本也下降近50%。”曹世标随手拿起一只刚出炉的铁芯介绍。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台州市其他众多企业。台州绿巨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东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公司加大了设备更新等技改力度,目前企业用工需求比去年同期减少近20%,产量却提高30%左右,生产场地节省20%以上。
据市发改委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53.2亿元,同比增长24.4%,占工业投资比重59.2%。
技术资金成技改“短板”
诚然,“机器换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减员增效、节能降耗等目的,但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困惑着企业。
“高端的设备想在台州长期使用,费用有些高,特别是发生故障后,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浙江飞戈塑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志气说。
不久前,公司从德国引进的一台机床出了问题,检查发现是电机线路烧了。因为是进口设备,国内一时找不到类似配件和维修工,最后只能请销售商派人过来维修,该机器因此停产一个多星期。
柳志气告诉记者,“机器换人”对大中型企业来说,相对容易些,但出问题就麻烦了,尤其是国外进口的全自动化设备,技术含量高,大多数台州技工不会维修,返厂维修又耽误了生产进度。
“对我们小企业来讲,则是置换成本有些高。”台州启功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永中说,现在购买一台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动不动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这对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众多小微企业来说,压力可想而知。况且,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成本回收至少需3年以上。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台州诸多小微企业不想“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
盼“有形之手”更给力
“我们盼望,下阶段有关部门在‘机器换人’上,能出台更多优惠的财税扶持政策,让‘有形之手’更加给力。”台州和新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真清表示。
眼下,相关部门在企业实施技改中,虽然出台了一些进口设备免税、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但力度还不够大,尤其是金融支持方面,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较其他企业还没有大的倾斜。
据了解,目前台州市对制造业企业设备等投入一定额度以上的技术改造,实施按企业实际投入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政策。对市里安排的技改项目,各区财政原则上还按同比例进行配套补助。
举个例子,缝制设备行业:上年度产值排名台州市前10位的零部件龙头企业若进行技改,且新设备投入达100万元以上的,给予其新设备投入额5个百分点的贴息。
“补齐‘短扳’,还希望有关部门能成立‘机器换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攻克一些共性难题。”台州北盛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中盛说。
“机器换人”是当下打造台州经济“升级版”的有效手段,但多数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碰到难题,只好向外求救,企业主渴望在市内成立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他们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