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学子的成长路
罗晓明,路桥人,北京吉利大学创始校长,现为国正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两年前,其子罗济宇入读英国高中阿平汉公学,该校有430年历史,近5年来,只有9位大陆学生考入。今年8月份,罗济宇正式被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数学系录取。
9月,罗晓明回台州参加异地商会联谊会活动。借着这个机会,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专访,请他与读者分享育儿故事。
罗晓明,男,路桥人,1960年11月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国正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北京吉利大学股东、创始校长。
2004年3月,出版《大思想 人格本位》一书,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反响。他提出的“人格本位”教育思想被众多专家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2004年,罗晓明先后被评为“第二届民办高校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并被授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奖”。
从小寄宿学校,培养独立性
我从1977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至今36年。
对于教育子女,我最想说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有步骤,绝不是新闻上经常出现的“狼爸”、“虎妈”之类的方式。
我的儿子,是个典型的90后“宅男”。从小到大,对于他的教育,我考虑到三点:独立、自信、坚强。从儿子一出生,我就决定要穷养,不能让他感觉是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可以依赖父母的家庭。儿子18个月大,我就在路桥找了一民办小托儿所,让他上学去了。
2000年,我作为人才引进去了北京,全家人的户口迁了过去,儿子转学至北海幼儿园就读。
幼儿园实行寄宿制,周三、周五可接回家住。
小时候的儿子很淘气,在幼儿园里经常不配合,排积木,快叠好了,就破坏掉。对于他的淘气,我从来不加以训斥,幼儿园本来就是用来玩的。但,这不代表我宠他。
儿子5岁那年,我带他回路桥老家。有天晚上去永安广场玩,儿子想买小玩具,不足2元钱。我不买,他就哭,拼命哭。我还是不买。他哭了一段时间,我才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你想拥有就能有的。”这是有意识的挫折教育。
孩子小小年纪寄宿,很多家长会心疼,我不心疼。这正是锻炼他独立的好时候。之后,儿子读小学,我还专门选了全寄宿制的小学,他周一到周五住学校,周末就放在生活老师家中。我和妻子隔几个星期把他接回家一次,或者去老师家陪他吃饭。
我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空余时间与儿子相处,但我会找机会与他沟通、交流。儿子的独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对父母没有依赖,他会主动思考自己的事情,想法十足。
儿子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就跟他有过一次关于未来的对话。
我问他:“以后,你想去哪里读?”“读清华。”儿子随口说出。
“中学呢?”“人大附中。”
小小年纪,他已经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
这个年纪的小孩最需要鼓励。儿子10岁生日那天,我在路桥,他在北京。一大早,我就发了一条短信给他妈妈,转给儿子看,内容就是“你是神童、你是天使”之类的夸赞,肯定他。
其实,这是我对儿子一贯的态度。他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打过,除了14岁时的叛逆期,儿子学习调皮,不听母亲的话,迷恋网络游戏,迷恋到晚上找不到人的程度。
我给了他最严厉的教育。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今天,爸爸生气了,要教育你。”我让他跪着,拿东西揍,边揍边说:“第一,人要有孝顺之心,只有懂得孝,才会对社会尊重;第二,你有志向,就一定要戒掉游戏。”
不管什么状态的沟通,都不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儿子的学习,我和妻子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希望他能有自由、快乐的学习时光。
我们从不让他过分参加培训班,小学只让他学过钢琴,一段时间后,他不想学,就放弃了。补习班很少参加,只进行过短时间的英语、奥数辅导。
记得儿子去人大附中报名时,别人都拿着一大叠证书去,我们一本证书也没有。但这不影响儿子对学习的兴趣,他听课反应很快,入初中后,他也会在课间完成作业,不带回家做,读书一直很轻松。
我想,这和自信心的培养,分不开。
我是学中文的,希望儿子中文也好点。但是,小学一年级有次考试,作文题目是“小猫钓鱼”,儿子看成了“小鱼钓猫”,作文没分数,从此,他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此后,不管什么状态的沟通,我都不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
儿子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在班里排名第五左右。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努力一下,往前面排呢?儿子很自信地说:“爸爸,排前两名的同学已经用了100%的努力,我用了最多不超过30%的努力。”
到四年级第一学期,我想证实儿子说的话,就问他:“儿子,你语数英考前3名给爸爸看看,考好了,带你去香港玩。”
“那如果考1个第一、2个第二或者2个第一、1个第二呢?”他跟我讨价还价。
“那就加个澳门。”其实,去香港玩的路线已经包含澳门,儿子不清楚,以为是额外奖励。
两个月后,他真的考了1个第一、2个第二。
但因为这份自信,儿子也碰到过问题。
初中后,人大附中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学生,儿子发言很快,又经常不举手,老师就批评他了,说:“你懂的就不要发言,应该让给不懂的学生听、发言。”多次,儿子想发言,老师不让发言,他受打击了,开始厌学。
眼看着活泼开朗的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闷,我自然要制止这个苗头。这也成了儿子出国求学的最大理由。
在中考的前几天,我跟儿子商定:“原来打算上人大附中、考清华,现在改变了,你考国际班,准备出国吧。”
就这样,高一结束后,儿子独自一人,去了英国求学。
在英国的两年,除了不提供电脑,坚持让儿子用老款手机,其余都是儿子说了算
儿子在英国入读的高中是一所私立学校阿平汉公学,有着430年历史,在校生780多名。据统计,5年来,只有9位大陆学生考入该校。
这所学校吸引我们的,不止历史和名气,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我在读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感受,国内的老师都讲“知识本位”,国外注重“能力本位”,讲求能力学习。
这种感受,在儿子这一代体现更加充分。
阿平汉公学也实行全寄宿教育,但不像国内,同班级、按学号安排宿舍,而是在一间HOUSE里,几十个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都有,一起吃、住、娱乐。
学校很注重锻炼,体育成绩不用登记,但学生每学期可以报一两种体育项目,每周二、四、六下午,便是全运动时间。
儿子从小身体不好,有哮喘,每个月、每个星期都要上医院挂针。十几年来,医生都说他不能进行太激烈的运动,在北京读书时,他跑步最多跑1000米。这个状况,在英国被颠覆。
英国的老师主张“哮喘很多人都有,不是病”,鼓励儿子长跑。
第一次,儿子参加了6公里跑步。一跑完,就打电话给我,非常兴奋地说了这件事情。我担心他的身体,但又不能一味制止,只能先肯定他的自我挑战精神,再分析利害关系。
可是,没用。之后,学校先后组织跑8公里和半程马拉松比赛,儿子都去参加了。结束后,他还传录像给我看。镜头里:英国学生一个个人高、状态好;儿子1.7米的个头,脸跑得发青,夹在中间。但他坚持了,倒数第二个跑到终点。
今年5月,是英国学生的考试旺季。剑桥大学为新生安排了专门的加试,有三门专业课要考,儿子应该充分复习。他却报名参加了铁人三项比赛。
这可把我急得,长途电话一个接一个打,一小时、一小时地劝。儿子在电话里安慰我“不参加,没问题”,结果,又在迎考最关键的时候,参加了1500米游泳、40公里自行车、4公里跑步。
我没辙了,但同时也想通了,儿子是想证明自己,也是在挑战自己。
儿子去英国后,每过五六天或一个星期,我们就通一次电话,每次40分钟到1个小时,聊他的学习、生活。他16岁之后,我们就一直保持这样的讨论交流。
在电话联系中,我看到了国内外更多不同的教育理念。
儿子去英国一个半月,就告诉我“他在英国享受学习”。我搞了几十年的教育,却很少听学生用“享受”形容学习。
英国实行预科教育,一开始,儿子选择学物理、数学、经济。他的数学老师是剑桥大学的数学博士,一个月后,老师发现儿子的天赋,鼓励他再学一门数学,直接报考剑桥大学的数学系。儿子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阿平汉公学管理非常严格,学生不准带电脑、手机,但每人一间寝室,学校配备台式电脑,作业通过电脑发送。
有天晚上,英国时间11点,儿子还在做作业。
“你不是说中国教育苦,英国教育不苦?”我问他。
“不苦。数学是我自己喜欢的,喜欢的东西做到12点钟或者更晚都没关系,在国内,哪门课不好学哪门,是补习班教育;英国是提高教育,对哪门有兴趣,哪门能更好地发展。”
今年1月份,儿子顺利拿到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华威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他最终坚持报考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除了不提供电脑,坚持让儿子用老款手机,其余都是儿子说了算。
10月5日,儿子就要去剑桥大学报到。
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第一是考虑安全,其次是注意不要变坏,最后是考虑荣誉。给孩子安全、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塑造完全的人格,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