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牟村:大嫂把刚剥的橘皮兜在了围裙里
初秋的早晨,走进黄岩新前街道牟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放眼望去,道路两边绿树婆娑;村庄里,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分布、花木环绕;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谁能想到,1个月前,这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电线乱搭,村民抱怨连连……
牟村村干部不会忘记,8月,在黄岩区举行的“优美环境村庄”评选中,27个城中村,牟村倒数第一,上了黑榜。
知耻后勇。仅仅过了一个月,在9月的第二次考核中,牟村跃居第12名。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蜕变”?10月9日,记者走进牟村一探究竟。
村庄环境
上了“黑榜”
牟村1个月前,是什么样子呢?
村干部随手拿出了几张照片: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不出意外,在市同创办第一次“三化”考核中,牟村垫底。在报纸、电视、广播里,牟村登上了“黑榜”榜首。
“不改变脏乱差现状,牟村就会永远排最后!”痛定思痛,村“两委”立即召开会议,下决心改变村容村貌。
牟村隶属黄岩新前街道,是个典型的城中村。现有住户4300余人,其中本地人口1430人,外来人口2870余人。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0万元,主要收入来源于厂房出租。
据村书记戴荣华介绍,经初步统计,全村共有100多处乱点需要整治。包括:拆除一切违章建筑;取缔和规范废品收购站点;全面取缔农村粪缸;清扫和取缔“牛皮癣”……
整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村庄环境要靠大家。如何有效动员全体村民,让村民意识到整治环境是让大家受益的好事?村“两委”商讨决定: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参加劳动,以身作则,让村民看到变化,自觉加入到清洁家园的活动中来。
村干部带头清理垃圾
长期以来,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点,渠沟、小街巷、厕所周围,村民丢弃的垃圾随处可见。由于垃圾长期得不到清理,不少拾荒者还在此安了家,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垃圾问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件大事。
8月正值酷暑,在戴荣华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11人,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戴着草帽、手绑毛巾,跟垃圾打交道,共清理拾荒垃圾场29家。
在戴荣华的带领下,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村道宽阔平整,不见垃圾。一路上,戴荣华指着一道长长的水泥板路介绍,以前这些水泥板下是露天排污的水沟,一到夏天,气味熏人。而如今,这些明沟全部被盖上了一层水泥板。
很多村民家里也有抽水马桶,可还是习惯于在屋后摆个小粪缸。有人说是从田里回来,“泥巴脚”不愿意进房间解手,到屋后的粪缸方便比较方便;有人说将来拆迁时,这粪缸也可以拿到一定的补偿。
怎么办?村干部就动员村民,从田里回家后先在屋外换上一双干净的鞋,然后再进屋;而被拆掉的粪缸也有照片资料保存,并请人事先测量好面积,以便今后的补偿。
无处不在的“牛皮癣”一直是整治的顽疾,清理起来非常费力。村干部带着铲刀、钢丝刷、水桶、铁铲等清洁工具,弯腰弓背,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将全村的“牛皮癣”清理干净。
“刚清理完的地方,一夜时间,又可能被贴上了!”驻村干部林威说,最后,他们决定“守株待兔”,轮流巡逻,一有人来贴就制止,不听劝的就送往派出所。可能是被吓怕了,现在,村里再也见不到“牛皮癣”的踪影。
垃圾和随处可见的简易粪坑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种下的一棵棵吐出新芽的树苗……牟村的面貌悄然改变。
“以前由于垃圾乱堆,各家柴火随意堆放占道,连车都开不进村。现在对乱搭乱建进行清理,在各个点设有可移动垃圾箱,整洁的乡村环境让人感觉舒服,村道被清理好了,车辆进村也方便了。”正买菜回来的王大妈高兴地说起村里的变化,“辛苦了这帮村干部,这几个月来明显晒黑了,也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