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楼村:一天一天,变回老样子
‖报道回放‖
“苏杭的苏,楼兰的楼”,黄岩区院桥镇苏楼村,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地方。
然而在这美丽背后,是近年来村民放弃了农田耕种,在乡间田园里开出一条废旧塑料再回收的致富路,冲洗、焚烧、掩埋……废旧垃圾在稻田间如山堆起,填平了绕村而过的溪沟……
1月14日,经本报记者报道该村现状后,当地有关部门对该地做了点名批评和整改。
10月29日,苏楼村外稻谷熟了,一派田园风光。
车开进村,沿着狭窄的小路,记者注意到周边的宅院前依旧堆着各类材料,看起来还算整齐,并没有侵占到周边农田。
车继续前行,来到我们之前报道过的垃圾回收点。机器轰鸣,一位村民正忙着把塑料放进粉碎机里。他的旁边,还有几位老人做着类似于清理毛边的手工活。沿着一条垃圾铺面的乡村路,记者走到了垃圾回收点。这里依旧堆满了各色垃圾,只不过码起来的高度大概只有1米多高,较之前少了许多。站在垃圾山上远眺,是一大片金黄的稻田。烟雾弥漫,不远处的几个村庄似乎在焚烧着什么。
垃圾回收点旁边的一块菜地,正巧有一妇女在打理。记者问这垃圾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妇女茫然不知,只是说刚嫁过来的。注意到记者在拍照,几个女村民抱着孩子远远地跟随着记者,警惕地注视着。
记者继续前行,遇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几个农民。记者问,村里的水怎么样?几个人情绪强烈,指着水沟说,“你看这水颜色都不对的,我都不敢用水浇地。”他们告诉记者,上游的一家企业往沟里排污水,而沟里的水都是平时农作物灌溉用的。
在一位村干部的陪同下,记者绕行了整个村子一圈,发现村民依旧热火朝天地经营着废旧垃圾回收。
谈起洋垃圾的危害,陪同的村干部有点发憷,“日本来的‘洋垃圾’,运来的时候整个打包好,有些一解体之后,里面流出血一样的液体”。
据介绍,垃圾分解前需要冲洗,污水流入田地;有些分解完之后要焚烧处理,空气时常有恶臭。垃圾需要一个最后的归置空间,“村里垃圾场那个地方原先是空着的,最后自然而然成了垃圾场,原先就地埋了不少,后来不够埋了,就往上堆起小山。”
村干部告诉记者,报道出来后,村里出钱运走了不少垃圾,现在又堆了回来。村里的整治行动也仅限于此,因为村干部遭遇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村民。
村干部说,村里70%的村民从事垃圾回收,“干这个一年一般有个十几万,村里的地都转租给外村人来种”,“他们只管自己有钱赚,自己不种地,不操农民的心。”
对于牺牲环境,甚至承受空气恶臭、晚上喧噪的代价,几位受访村民笑笑,不置可否。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村里有不少人已经搬走了。
记者联系到村里一位负责人,他在电话里无奈地抱怨:“治理苏楼村,如果没有政策支持,现行体制内无法解决我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任职的9年里,他为村里的环境污染问题奔走各部门,均无果。
结束采访,记者驾车出村,看到路边一块碑、一块牌,被栅栏簇拥而立。碑上写着“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碑后,就是之前在垃圾山远眺到的一片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