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镜子
11月8日是记者节。
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个总结和回顾的日子。几天来,我们的记者奔赴各地,回访一年来的采访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变化。接下来,我们还将选登一些记者的采访故事,读者可以借此一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从近几年的舆论环境来看,记者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媒体市场化后,老百姓见多了记者,见多了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对记者不再稀罕。人们从仰视他(她),崇敬他(她),转而司空见惯,甚至,有些人对他(她)唯恐避之不及。
还有一个现象,不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记者都像明星一样,越来越偏向年轻化。在不少传统媒体,三分之二以上跑一线的记者年龄不超过30岁,年龄在35岁以上的记者屈指可数。到了35岁这个年纪的记者,要么提升,要么转行。总之,到一线采访这种抛头露面的工作是不太愿意干了。
这从某方面映衬了记者的尴尬处境。记者工作成了新手的练习场。我们只见各个新闻单位招聘的新记者越来越多,新闻质量却未见得明显好转。
为什么大多资历深的新闻工作者不愿跑一线?我想,记者职业的辛苦指数和风险系数,以及体制和待遇问题都是关键因素。首先,体制造成跑在一线的记者大多是“小兵”,“小兵”提升后,成为管理者,就不太愿意干“小兵”的事情了。其次,“小兵”的待遇明显不如管理者高,哪个“小兵”不想提高一点自己的待遇?所以,“小兵”是不安于当记者的。再次,媒体一面宣传同工同酬的政策,一面做不到同工同酬的待遇,这叫记者难以理解。
这些问题不是我一篇文章所能解决的,但记者应当合理地去争取,也有待于单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予以破解。
我想说的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否则,浪费的,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青春。
很喜欢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不把“绝学”狭隘地理解为孔孟之道,而是与时俱进的治世之道,那么,这四句话道出了对人类现实的终极关怀。
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负担太重,从接受教育起,就被赋予肩挑天下的重责,而真正能承担得起天下大任者,却寥寥无几,倒不如外国人实际,鼓励个人发展,个人能力大了,再来讲社会责任。
如果你还听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就理应知道,张横渠的“名言”,不是虚伪的大话,而是中华民族内植于心的天下胸怀。
记者应该有这种胸怀。记者只有具备这种胸怀,以未来更美好的世界眼光审视当下,才能看到不足与缺漏,才能对现实作出实际而有力的批判。
批判,蕴含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没有批判,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记者,肩负着引领社会导向的责任,能说天下兴亡,与己无关吗?
记者,更多时候不是指某个人,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身份,一种特征,一种标志。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有瑕疵,可以有污点,甚至可以不检点,但当他(她)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传播新闻时,他(她)必须是不可动摇的事实的传播者,真理的捍卫者。
在微媒体、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真假难辨,主流媒体只要坚守住新闻真实和不说假话的底线,不放弃“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它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且明显。
报纸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记者手中的笔就是清洁布,我们用它擦亮镜子,反映真善美,揭露假丑恶。
预祝我的同事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