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峰:视觉与影像博弈任重道远
“现代医学影像已几乎可显示人体的任何病变,引导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但影像再好也靠肉眼识别、视觉判断和引导,即使当代最先进的GPS也有漏导、误导!”点评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樊树峰医生时而显得轻松愉快、时而脸色凝重。
十几年前,樊树峰刚获得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就接手了一个病例。一个9岁小女孩得了个怪病,在当地和北京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底节花环样病变,但是放射治疗了一个疗程却没有任何效果。看到小女孩头发因为放疗全部脱落,而治疗却无效,这让樊树峰很是不解。临床常有疾病不同,而影像表现类似的“异病同影”现象,难道病情诊断有误?这不是肿瘤?樊树峰再细心观察一幅幅影像,忽然在病变对侧发现了一个1mm左右的异常强化结节,樊树峰心里有了另一个判断。于是他请回患儿,在小女孩关节皮下也摸到多个小结节,结果变了,樊树峰认定小女孩得的是囊虫病,而并非肿瘤。治疗一段时间后,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又重启了学业,一个郁闷家庭又重燃了久违的欢笑。“影像生命攸关,但异病同影常在,视觉失之毫厘可能谬之千里。”这个观点在樊树峰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前段时间,一病人体检发现肺部有一片磨玻璃样病变,樊树峰的判断是肺炎。但病人说自己在当地刚做过CT,当地医生看了影像考虑有肺癌可能,于是就全家出动,在各大医院请各位专家会诊。樊树峰建议10天后来复查,看标本变化再做论断。10天后,病人复查,结果皆大欢喜,影像显示肺部磨玻璃样病变已吸收。然而此时樊树峰医生的心情却十分复杂和无奈,一个初诊至少有9分以上把握的炎症,复查一张胸片即可明确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影像表现(所谓“同病异影”),竟劳烦了这么多医生会诊,这么多人、这么多天寝食不安、工作瘫痪。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在医学上的视觉变幻都可把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搅得天翻地覆,于是他开始深思如何把会诊做得更好、更规范。
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影像,都依赖视觉,又需与视觉的局限性博弈,影像医学任重道远。樊树峰医生已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20多年,承担完成过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过含SCI和中华系列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学术论文,是台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医学影像学科的负责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组组长、临床放射质控中心主任、第五、第六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但他仍说自己是个普通的医生,最大目标是“做一个合格的影像医学医生,在视觉博弈中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他对工作中的每个疑问,每个咨询和电话,他都十分重视,惟恐遗失影像视野中任何珍贵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