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白水洋发现一处清乾隆年间古龙窑遗址
临海白水洋发现一处清乾隆年间古龙窑遗址 文保部门表示:古龙窑遗址可以再现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
临海白水洋镇有个东山村,村边坡地上有一片树林。与其他树林不同的是,这里的地上全是陶片,层层叠叠,数不胜数。
东山村不少村民打小就在这里嬉戏玩耍,见惯了这些陶片,他们只是听父辈说过,这里原先是一个窑厂,年代已十分久远。
近日,临海市文保部门经现场察看后推断,这一处是清乾隆年间的古龙窑遗址,也是台州唯一保留下来的龙窑。
文保部门:
古龙窑遗址可以再现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
坡地不高,坡面平稳,前面空阔,有溪水……来到东山村边上,彭连生看到眼前的景致,心里大抵明白了:这一处符合龙窑的建筑特点。
彭连生是临海市文保所副所长。他说,古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主要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由土和陶砖砌成,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的龙形土窑。
彭连生查阅资料后告诉记者,这处古龙窑遗址的正确地名应该叫“缸窑自然村”。“这个地名是乾隆年间出现的,所以可以初步推断这是清乾隆年间的古龙窑。”彭连生说,这里的龙窑以烧酒坛为主,兼烧缸、甑、甏、盅等陶器,成品从永安溪入船运销四方,目前窑口、窑洞都还保存较完好。
“临海原先一共有4个叫‘缸窑村’的地方,临海西门外有一个,河头镇有一个,小芝镇有一个,还有就是这个了。”彭连生说,目前其他3个都已经没有了,只有白水洋东山村的龙窑保留下来。
据彭连生介绍,东山村仍在烧制的龙窑是1958年重新建的,长度有55米,有55个窑口。现在主要烧制酒坛,销往金华一带。
在彭连生看来,这个古龙窑遗址,它的价值在于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在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很少能看到一些我们父辈曾使用过的器皿,更别说如何制作了。这个古龙窑就像一个标本,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陶器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比较有价值。”
古龙窑建造者后人:
借助遗址的发掘将古老的制陶手艺传承下去
陈由良是白水洋镇东山村村民,这个古龙窑是他祖先建造的。
陈由良告诉记者,据陈氏宗谱记载,早在南宋年间,陈氏家族从金华分支迁到现在的东山村(缸窑里)定居,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东山村曾经是台州远近闻名的陶艺专业村。我们祖辈都是出了名的陶器艺人,我年轻时也学会了这门手艺。”46岁的陈由良从事制陶已经30多年了。尽管现在已经转行了,但他心里一直装着一个梦想,就是要开一个制陶工厂。陈由良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一行,看着制陶这门古老的技艺日渐式微,他心里特别难受。
陈由良告诉记者,古龙窑遗址得到文物部门肯定,自己特别高兴。“我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将这处古龙窑遗址开辟为青少年劳作基地,教他们学习,体验古老的手工技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实现传承陶艺愿望,陈由良在家四处倒腾,翻出了很多保存下来的器具,包括水斗、酒坛子、筷子笼等,还翻出了已保存上百年的印花模子等器物,不久前,他还邀请了白水洋镇一些熟悉陶器制作的老艺人整理相关资料,准备将制陶工艺整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