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
炭场头村,是黄岩宁溪的一个小村: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
今年,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并建起了村民休闲广场。“若没有‘一事一议’,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俊麟说。
王俊麟口中所谓的“一事一议”,就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009年,台州市选择了在仙居的羊棚头村和上沈村开展试点,2010年,在台州市全面推行。
如今,台州市的玉环县已成为全国“一事一议”转型升级试点县。
建什么、怎么建,都由村民“议”定
受益于“一事一议”政策,仙居县下各镇羊棚头村近9.5公里的村道实现了硬化,还建起了村级公共事务中心。
“路面硬化了,客商来往方便,村民种的水果销得更好了;建起了村级公共事务中心,连村民婚丧嫁娶摆酒水,都有地方了。”村党支部书记成直益说。
2009年,羊棚头村开始实施“一事一议”试点,当时村两委提出一个方案:只对村内主要道路硬化。
按照“一事一议”政策要求,村两委把方案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议处,获得了几乎一致赞同,并还提出:全村道路都要硬化,要装上路灯,建几个公共厕所。
“我们完全尊重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主任成守进说,根据村民决定,不但硬化了全部村道、安装了路灯,还建起了8个公共厕所、2个污水处理池。
像羊棚头村一样,台州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等,完全由村民通过民主议事程序议定。
“台州市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交给群众,让大部分农民都知道该政策;强调决策程序公开,只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同意,才能上项目。”市财政局局长吕仁苗说。
老百姓自己的事,就由他们自己来管
今年5月,受益于“一事一议”政策,黄岩西城街道岭下葛村拆建了一座有50多年历史的危桥,并硬化了一条长1100多米、宽4.3米的村道。
“整个项目管理村老人协会主动参与,连物料都是我们自己买的。”村支部书记葛富国说。
82岁的葛阿林告诉记者,老人们在整个工程建设中,非常认真,不但物料自己买,还每日驻在工地上,边做小工,边监督工程质量。
“‘一事一议’真正做到了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直接交给村民。”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卫平说。
这样一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彻底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