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百年古龙窑 探访白水洋镇东山村古龙窑
虽然有机器制坯,但每一个酒坛关键的地方都需要工人一点一点完整地敲出来。
东山古龙窑的外形就像一条蜿蜒而上栖息于山坡上的巨大卧龙。
古龙窑制陶坯用的泥土都是从安徽运送过来。
如今机器制坯提高了不少工作效率。
工人小心摆放制好的酒坛坯。
陶坯做好还需要上釉,再在太阳底下晒干。
陶坯经过12小时的小火以及36小时的大火才能烧制而成。
烧窑是个苦活,如今基本上没有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
近日,临海市白水洋镇东山村村民陈由良,在村内的一片古树林,发现了一处散落众多陶片的窑址。后经过临海市文保部门现场察看后推断,该窑址为清乾隆年间的古龙窑遗址。
东山村曾经是台州闻名的陶艺专业村,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陶窑烧制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兴旺时,村里有10多座古龙窑,生产的各种陶器销往黄岩、温岭、丽水、温州等地。如今,那里仅存一座还“活着”的古龙窑,历经百年风雨,窑火依然未断。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白水洋镇的东山窑厂,探访这座在台州目前唯一在运营的古龙窑。
古龙窑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的龙形土窑,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以形状像龙得名。东山村龙窑掩映在东山村的村落里,紧靠山脚,就势而筑,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栖息于山坡上的巨大卧龙。
这座建成于20世纪初的龙窑,主体是圆柱形窑腔,用窑砖围拱而成,外面涂上泥巴,长约50米。窑腔两侧有数十对圆洞,俗称“鳞眼洞”,用来投放松枝等柴禾及观察火焰温度。点火烧窑时把松枝等柴禾由下向上,投入鳞眼洞内燃烧数十个小时。昼夜有专人负责投放松枝,烧好一段,塞上一洞,待全部烧到,将洞全部封好。
经过了12个小时的小火,以及36个小时的大火烧制而成。烧好的陶制品大概要冷却一两天后才能出窑。出窑时一窑的陶制品6个工人至少需要挑一天才能全部挑完。
烧窑前必须先做好陶坯。窑厂技工胡师傅说,他十几岁时开始学这门技术,到现在50多岁了,几十年间,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这些工作,现在已经相当娴熟了。技工们说,一般拜师需要三年,这三年只干活不拿工资。这些技艺是从师父的师父辈就流传下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龙窑的房前屋后就是露天仓库,那里成堆地摆放着烧好的酒坛。淡季一个月烧两窑,旺季的时候要烧三四窑。如今,这座古窑平均一年要烧二十几窑,主烧酒坛,总件数十几万件,主要销往台州及周边其他县市。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来烧窑了,苦累脏不说,收入也不高。”古窑承包者李国军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座古老的龙窑还能运营多久,或许也很快被时代的潮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