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土地变流动资本
上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给务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近年来,台州市就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试点。去年初,温岭市还被农业部列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浙江唯一)。去年7月30日,副省长黄旭明在省府办第1159期《浙江政务信息(专报)》上对温岭的确权登记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并批示:建议把温岭的做法推介给各县(市、区),以资借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承包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温岭市在确权登记过程当中到底有哪些经验可循?目前其成效又如何?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温岭乡镇,寻找答案。
承包地有了“身份证”
从75省道(温岭段)驱车向西行驶约5分钟,便到了滨海镇新民村。一眼望去,集中成片的土地上种着葡萄、西蓝花等果蔬。
在新民村村部大楼前,蒋宗宝和村民悠闲地晒着太阳。老蒋是该村7组村民,以前说起自己的2.9亩承包地,他只能远远地指着一个方向,含糊地表示“两块地就在那边,中间还有个水沟”。但现在,他家的每一块土地都登记在册,还编了代码。
“即使以后土地平整了,我还能知道地在哪里。”老蒋笑道。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相当于给他家土地办了“身份证”,解决了之前农户承包地地块面积不准、“四至”(地块东南西北所在位置)不清等问题,邻里纠纷也得到平息。
闲聊间隙,老蒋跑回家里取出一本“红本”证书给记者看,上面清楚地记载着他家的承包地总面积、共有人情况、承包地块名称、地类等信息。
“有了这本证书,我们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也获得了财产权。心里踏实多了!”老蒋说。
眼下,虽然自己不种地了,但通过土地流转,他每年能获得2600多元的土地租金。今后,碰到征地,家里人也可据此获得相关保障和补偿。
在温岭市箬横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齐军看来,土地确权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使流入户从农积极性更高了。
“过去,我包人家的地种水稻、西蓝花,一般只能租一两年,因为人家担心时间久了说不清。现在,我就可以包长一点,最多达4年。”朱齐军说。
通过土地流转,目前他承包了1000多亩地,去掉流转费和各项开支,每亩能有100到200元纯收入。农忙时,一些流出户农民还到他那里打工,每月能有3000元收入。
据温岭市农林局统计,得益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顺利开展,估计2014年该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4.8万亩,流转率59.76%。
确权坚持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等原则,保障农户利益
“大家都听清楚了吗?哪个问题需要再解释,我再讲一遍……”近日,温岭市新河镇政府会议室座无虚席。
讲台上,坐的是温岭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超。类似的宣讲或宣传,陈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当天的讲座结束后,他被村干部团团围住,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把政策讲透、讲清楚。”陈超说。
有些农民不知道承包地确权是怎么回事,以为会重新调整原承包关系,便产生抵触心理;有些则涉及到利益纠纷,较难做思想工作,使确权一时陷入困境。
陈超告诉记者,实际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在坚持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户实际承包地块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实测,进一步明确农户承包面积和空间位置,使“沉睡的土地”变成“流动的资本”,并不是重新调整原承包关系,也不是重新组织发包农村土地。
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温岭坚持了尊重历史的原则。举个例子,在城北街道六份村四组确权登记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户张姓的农民,其承包合同上写的面积是0.739亩,但实际测量过程中却少了0.189亩,仅0.55亩;同组的另一户张姓村民,其承包合同上写的面积是0.588亩,但实际测量过程中却是0.61亩,多了0.022亩。出现这种情况时,有关部门就要原则上维护农户现有的承包面积,“多不增、少不收”,不改变根据原承包面积确定的惠农政策和相关责任义务,实测面积今年会写进新版本的权证中。
至于户与户之间有纠纷的承包地登记,则采取做“争议登记”的办法。陈超说,一些承包地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就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引入了民主协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