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新常态下农民忙转型
元旦假期,当很多人在欢度节日时,位于椒江洪家的鸿勃家庭农场创始人、24岁的盛建高忙于打包米糠,因为他网上开的淘宝店刚刚接了份江西客户的订单。
当前,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不断显现,加上当前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给农业带来的双重挤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加快农业转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椒江积极应对“农业新常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90后”盛建高曾南下打工淘金,失望而归时做回“农民”,“师从”父母开始琢磨水稻种植。他一边跟在父母后面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自学,一步一步开拓市场。2013年,他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取名为“鸿勃”,寓意为“鸿鹄之志,勃然奋进”,开始了自产自销之路。
在种植稻谷的过程中,盛建高采取人工插秧、自然生长、人工晒谷等方式,确保绿色健康。在他的“鸿勃家庭农场”淘宝店货架上,大米、杂粮、米皮、米糠、菜籽油等种类齐全,除了网店销售,他还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微店为自己的农产品吆喝。
“米糠可以卖给顾客当猪、鸡、鸭、鹅等家畜、禽饲料,米皮可以食用、治病、当面膜用。”和其他农民种粮卖稻谷,只赚稻谷的钱不一样,盛建高不仅将稻谷碾成大米卖,还加工出了米糠、糙米、米皮,几乎挖掘了稻谷所有的附加值,实现一粒谷多重经济效益。此外,盛建高采取水稻和油菜轮作的种植模式,下半年割完水稻后,种上油菜,榨成菜籽油。2013年该农场试水种植的20亩菜籽油销售一空,去年290亩菜籽油还没上市就被全部预订完毕。
传统农业遇上新思维、搭上电商迎来了勃勃生机,鸿勃农场从最初的33亩发展到现在的290亩,产品从台州卖到全国,甚至香港、俄罗斯,去年累计网络销售额达10万元。
在椒江,很多像盛建高这样的农民通过增育绿色产品、改变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了农业增效、增收。
章安街道陈宅村的陈桂金和朋友合伙租用土地办起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开拓配送渠道,通过为学校、酒店、企业等单位配送蔬菜、瓜果等形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
位于章安街道黄礁村的台州市药老大百合专业合作社正忙于创新生产模式,尝试大棚种植百合。负责人何宗华说,自2009年开始种百合,到目前已达80多亩,但由于他种植的百合3至5年才能上市,价格比市场上其他的百合贵三四倍,导致销路一直打不开。“大棚种植百合,这样不仅能缩短百合生长周期,每亩产量也有望增长两三倍。”何宗华说,今后还打算增加新品种,给顾客更多选择。
“实践证明,只有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经营上来,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椒江区农林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