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竹雕"创始人王群:希望在大目涂新城建渔家文化长廊
王群向记者展示他的竹根雕作品。记者 陈仲侨 摄
去年初夏,已经在象山从事竹根雕27年的王群突然“封刀”。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象山“三无”渔船的整治现场,搜集了十余艘木质老渔船。“这些老渔船都是象山渔家文化的历史见证,”王群说,“大目涂新城才刚开始开发,我准备在海边湿地建一条渔家文化长廊,这些老渔船会以艺术的形式,停放在文化长廊里。”同时,他还四处搜集老渔船上的老船木。以后,这些老船木将是他雕刻刀下的创作材料。
记者 陈仲侨 林伟 通讯员 俞莉 陈光曙
●人物简介
王群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象山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1998年开始,王群作品先后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奖项16项,荣获浙江省“根艺美术名家”和宁波市“十佳青年文艺之星”称号。
母亲支持下16岁开始学竹根雕
今年43岁的王群是竹根雕雕刻技法之一———“开竹雕”的创始人。
说到为什么会从事竹根雕这门艺术,王群说,这要感谢他的母亲。
小时候,王群比较喜欢画画。初中毕业时,他母亲就托人介绍让他去一家私人小作坊学竹根雕手艺。“当时,石浦镇上很多年轻人,找工作的第一选择是当地非常红火的一家电梯配件厂。母亲并没有随大流,而是最大程度地照顾了我的爱好。”
可惜的是,这家私人小作坊不久就倒闭了。
1988年的夏天,母亲听到广播上说,象山县城里有一家雕刻厂要招收学徒工。当年9月,王群踏上了竹根雕艺术之路。
学艺的道路充满了艰辛。这家所谓的厂其实就是租了两间民房,不到一年,因为缺少业务,很多师兄弟和雕刻师傅都另寻门路了。王群坚持了一个月后,也带着无奈和心酸离开了。回到石浦老家后,王群内心却一直承受着煎熬。“我仿佛听见竹子的呼唤,我也经常拿出雕刻刀在家里找些木头雕刻一些东西。”
没多久,在以前师兄弟的介绍下,王群重返丹城进了一家雕刻厂,并重新找了一个师傅。
“我一直在那家厂生活了三四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的东西。但我更感谢的是,从师傅那里学到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待人处事的原则。”
当时,几乎所有的竹根雕产品全部是外贸产品,一年两届的广交会是象山竹根雕主要的对外销售窗口。还在学徒的时候,王群做了一个孔雀笔筒,后来老板拿到广交会,带回了一些业务订单。
1993年的时候,王群又成功推出以鱼蟹为题材系列样品,代表作是有着浓重渔港风情的“蟹篓”。
这个作品一共雕刻了7只半蟹。蟹篓是下海捕小鱼虾绑在腰间的竹编器件,王群说,“我当时的创作思维是通过蟹偷偷从蟹笼里一个接一个逃跑的过程,来表达渔民丰收回来,劳动成果却不小心逃得净光的有趣情景。为了更能体现场面的生动性,我刻画了7只蟹,其中一只从蟹笼的盖子里面伸出三分之一身子,所以有了‘七只半’这一说。”
潜心一年创“开竹雕”技法
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到来,使很多外贸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象山竹根雕厂家也无一幸免。
王群说,师兄弟很多都在那个时候转行了,“我该怎么选择?回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无法面对母亲期待的眼神。另找行业,但是我知道除了竹根雕没有任何行业适合我。”
这时,象山的竹根雕开始慢慢转向内销市场。因为是直接面对客户,所以作品的质量和形式都有更高的要求。
“我得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我得打响知名度,让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王群决定自主创业。
王群最终选择了以龙为题材的创作思维,结合国人的审美观点和巧妙地利用竹子的自然特性,打破象山原来的通体雕,结合东阳木雕技法,大胆地突破了竹子材料本身的局限性,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王群创作了一系列以龙为题材的作品,商品也曾一度供不应求。
这个时期,王群认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后来成为他师傅的老一代竹根雕大师张德和。
当年9月,王群第一次走出象山参加了省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展览期间,王群近距离接触了当时省内专业名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充分认识到商品和艺术品的区别,也明确感觉到自己在雕刻刀功上和文学功底方面的不足。
2007年,在权衡再三之后,王群决定再拜张德和为师。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年后,学成归来的王群却突然迷惘了,“感觉无法摆脱前辈的影响,艺术上完全没有自我。”
2008年春天,在对一个不经意被劈开的竹根进行创作时,王群突然灵光一现:把这个材料雕刻成一件仕女像。
“于是,我紧紧抓住这点感觉,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一共创作了10来件作品。看到作品在造型上逐渐完善,我终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自我风格———“开竹雕”技法。
专家认为,“开竹雕”技法是继张德和大师“局部雕”艺术技法后,象山竹根雕创作的又一新突破。
得意作品被“借”走一去不返
王群最得意的一件“开竹雕”作品名叫《大漠春色》。王群清楚地记得,2009年上半年,他手上有保留了不少年的半截竹根材料。材料底部腐蚀,上部蛀掉。但就是这么块不起眼的材料,王群多次想创作,却一次次因为找不到灵感而作罢。
最后,失望的王群把这根材料扔进了垃圾堆。但没多久,他在经过垃圾堆的时候,又把材料捡了回来。
一次,一个朋友到他家吃饭。王群在烧菜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我就让朋友烧菜,自己足足想了10多分钟。”这时他知道,这件作品肯定成功了,而且会是他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吃完饭后,在两三个小时内,王群完成了《大漠春色》:一个带着头巾的西域胡女呼之欲出。
不久,一名香港老板要办展览会,需要各类展品,就向王群借走了《大漠春色》。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件作品了,最后那个老板支付了1万元,《大漠春色》就这样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了。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