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文明点亮城市的美 杭州“美丽建设学天津”考察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2-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了天津的城市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科学的规划给当下的天津带来了深刻变化。

  街镇综合执法改革明确了街镇执法主体地位以及执法权限和范围,有效解决了基层“职权交叉、多头执法”问题,防止了管理“真空”和执法“空白”。

  天津生态城的特别之处,就是借鉴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邻里中心”。在服务半径500米生活圈内集中配置社区资源,打造以社区中心为载体的功能社区。

  去年年底,杭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杭州对标国内城市,确定学习目标,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杭州要在全面学习国内兄弟城市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改革开放学上海、转型升级学深圳、美丽建设学天津’活动。”

  在此之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两度率团赴津学习考察,“学习天津的好做法、好经验,从中汲取营养,努力把杭州的工作做得更好,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

  上个月底,由杭州市文明办负责人牵头、市文明委相关成员单位参加的16人学习考察团,又专门就“美丽天津”的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综合管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考察。随后的《对照天津标杆强化前列意识建设美丽杭州》专题汇报显示,“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深切感受到市委提出‘美丽建设学天津’完全正确,正当其时,很有必要。天津的确值得学,可以学,应当学。”

  2月10日,龚正书记对此份汇报作出批示,要求杭州市各地“学习借鉴(美丽天津建设)。”

  一张蓝图绘到底

  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位于河北区博爱道30号的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内,1万多平方公里的天津,被按比例缩放在三层16个展区中,天津之眼、滨海新区等城市地标在一楼整层且巨大的总体规划展区中清晰可见。

  开馆5年多以来,展览馆给300多万参观者带来了立体感知和视觉震撼。著有《中国30年》的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这个规划馆比我想象的要大,它气势很大,不仅体现在建筑和外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座城市今后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想,表现在它对文化的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这份兼具前瞻性和延续性的规划——《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了天津的城市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已经给当下的天津带来深刻变化。

  在和平路商业步行街这条全国最长的步行街,每天有序接待的游客量达100多万人次。“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管理一级指挥平台,把‘智慧因子’植入到‘美丽建设’中,实现了‘城市治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天津市和平区文明办副主任吕东明说,“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了对文明行为的宣传,你看,马路两边,游览车身上,都是公益广告。”

  受此启发,杭州市文明办的考察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调控、引领、管控和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加快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两美’浙江示范区建设。”

  一支队伍管到底

  起步于去年8月的天津滨海新区“城管改革”近来屡被点赞,《光明日报》去年还专门以《街镇小事“一支队伍全管了”》为题,对此项涉及基层执法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报道。

  1月29日上午,新近挂牌的“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执法监督中心”成为考察团到访的第一站。如何做到“一支队伍全管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包括市城管委、市建委等考察团员们的浓厚兴趣。

  滨海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焕香说:“此次街镇综合执法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二是权力下放,强化权责对等;三是队伍下沉,强化执法队伍力量。”

  在去年8月,滨海新区新组建的18支街镇综合执法大队被授予相应的执法权,集中行使13大类近300项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而正是这项执法权下沉的做法,成为此次“城管改革”的核心要义所在。天津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成为推进街镇综合执法改革的法律依据。

  执法队员井杰称,“原先因为我们没有执法权力,转到其他部门的任务,又会踢回到我们这个部门,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把所有的执法权力捏合在一支队伍里,有劲大伙一块使。”

  这种做法同样得到基层的认可。滨海新区华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训征表示,以前如果发现小区内有违法建筑,要上报到原来的执法大队,程序很多,且街镇基层人员都没有执法权。现在明确了街镇执法主体地位以及执法权限和范围,有效解决了基层“职权交叉、多头执法”问题,防止了管理“真空”和执法“空白”。

  一群社工帮到底

  “500米半径生活圈”在天津生态城已被公众所熟悉。

  以家住红树湾小区的李畅琳老人为例,“白天到社区中心看看书、打打球,傍晚和老伙伴们到社区广场上跳舞;每隔三五天,去社区医院测测血压,跟医生聊聊保健知识。”

  天津生态城的特别之处,就是借鉴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邻里中心”。第三社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服务半径500米生活圈内集中配置社区资源,打造以社区中心为载体的功能社区,为15分钟步行区内的3万—5万居民提供服务。而在项目推动之前,生态城的社工们专门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培训,学习其优秀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经验。

  “新加坡在‘智慧国’的建设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生态城将充分发挥与新加坡的合作优势,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生态城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生态城还将探索建立类似新加坡CIO(首席信息官)的工作机制,建立大数据体系,使生态城率先在天津成为‘智慧之城’”。

  而同样在河西区谊景村,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却试图在社工帮忙帮扶机制创新上破题。社区党委书记姜雪芬表示,通过“1+1+1”助老服务,社区工作者和一名好邻居共同帮助照料一位老人,每天打个电话,见个面,帮忙买点菜,看起来是小事,但能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风尚。

  事实上,在有着864名60岁以上老人的谊景村,这项“深接地气”的制度用起来非常有效。“上次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跑姨家去了,没和我们说,我们就一直给她家人打电话,找了一个多小时,天都黑了,才找到她,一场虚惊。”姜雪芬说,“现在有些老人,住到我们社区,就不愿意再走了,觉得这里的生活氛围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