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绍兴

上过“保健品”当的最多 医疗器械也是“重灾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3-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3月10日下午,越城区洞桥社区绿心广场人头攒动,社区干部们在广场上设摊,将有关居民消费权益宣传单发给在现场的居民,里面有一些典型的消费纠纷案例供他们参考。

此外,社区干部还向居民分发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干部发现老年居民极易在以下几个领域落入消费误区:即分不清药品与“保健品”的差别,尤其是退休的老年居民,有频繁购买“保健品”的现象;经不住一些人上门推销的诱惑,有的老人被忽悠购买了“理财产品”等。

记者也走访了一些社区,了解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最多的消费问题也大多和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相关。

A.买了“特效药”,根本没效果

去年11月,市区一位金女士经人介绍,来到位于府山公园附近的一住宅小区里,介绍人告诉她这里有疗效很好的“保健品”可以了解一下。

金女士一走进这间摆放着许多某某牌子的保健药品广告的屋子,一女子马上很热情地向她介绍起该产品的功效:“吃了这个保健药品可以强身补钙,特别是中老年人骨质不会疏松,还能增强活力……”金女士因患右手痛,经她这么一说“保健品”的“神效”,竟被对方说得心动了,一次性购买了5盒胶囊回来,还按照说明书上的说法一日三次服用。

到今年2月底,金女士吃完了买回来的胶囊。可是她的右手痛不但没好转,反而在左脚底下生出了骨刺,走路痛、人疲劳。

一想到当时那人说的“神效”,金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前往原先的地址去论理时,却发现对方早已不见踪影。“花了钞票,却吃出了病,”金女士特别后悔,“身体不适要去就近卫生院或者上医院诊断,切莫像我一样听信无证游医或购买不正规的‘保健品’。”

记者点评:其实以免费送礼、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为噱头吸引老人购买“保健品”的案例,晚报也曾报道过多次,甚至还有老人“成千上万”地购买,结果不仅钱打了水漂而且还可能伤了亲情。

如果老人感到身体不适,明智的做法是及时就医。一些保健品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并非能包治百病,掏钱购买时还是需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B.坐上大巴去某个度假村游一圈,就让你投资一两万,有老人信了

今年初,有几位老人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误信“投资”被骗了!

同样是通过人情培育,对方与老人们熟悉后,叫来大巴车,说带老人们到一处度假村游玩。而在游览了一圈后,对方开始向老人们介绍,目前这个度假村正在融资,老人们可以考虑投资一两万元,回报也是比较可观的。

因为被带着免费游览了一圈,老人们有的碍于面子,有的看中了对方承诺的回报,还有的是真的相信度假村在融资,怀着各种心情,不少老人与对方签订了合同。

等老人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说,越说越觉得不对劲。可是要讨回自己的多年积蓄,却是难上加难。老人们难维权的问题就在于与对方签订了合同,比如合同中提到要到哪一年才能有回报,而这期间老人们需要定期汇入一定钱款,一旦停止汇钱反而是老人们违约。

记者点评:这个受骗过程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不管是度假村归属、还是到底有没有融资这回事,这都是可以造假的,但是老人们当时却深信不疑。在购买“理财产品”、投融资产品时,老人们还是需要理性,也要避免固执和隐瞒。

C.一不留神,收到假币、买到临保期东西的也不少

家住洞桥社区13幢的王大伯,已经退休在家,平时空余时间比较多,所以常常出去逛逛街,沿路也会在小商贩中购买一些糕点类,但是遇到的头疼事情却不少。

“人老了,视力老花严重,到小摊上买个东西,生产日期要么忘记看,要么模糊看不清,卖东西的小商贩也不会告诉我生产日期。然后,好几次,拿到家里孩子一看就发现,有些是离保质期不到一个月了。”王大伯苦笑道。

此外,对于老年居民来说,遇到收到假币的情况也要比年轻居民次数多。“买东西找钱的时候,到手的钱没有仔细查看,等到再次用出去的时候,就被告知是假币。”有好几位老年居民说自己就碰到过这个情况。

记者点评:去年曾在网络媒体上看到广西曾发生一位卖鸡的老人被顾客用两张百元假币蒙骗,还换走了身上近百元真钱后,一气之下晕倒在地,再没有醒来的悲剧。再次呼吁:遇到假币,不要使用,交给银行或撕毁;更不要使用假币欺骗老人。使用假币不仅违法,更给那些辛苦讨生活的人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那些对假钞识别能力欠缺的老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