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一罕见病患者建起公益QQ群
自由摄影师张井泉呼吁社会关爱这些特殊群体
“很多时候,回忆是如此让人心动。每每梦中回望,往事才变得这般波澜不惊。时光流逝,疼痛的旧事不再清晰,一切都渐行渐远,淡然纯净。 ”这是临城街道爱国村村民、罕见病患者张井泉日前在他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希望人们能从他身上认识到白塞氏病知识。“如果可以,请让我重新来过,我一定会珍惜一切,一定及早治疗,一定早看名医。可惜往事终究已是过往,哪怕来世加倍偿还,今生都无可能改变一二。 ”为此,张井泉建立了一个舟山市白塞(免疫病)群,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呼吁社会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
刚开始他的毛病医院没有确诊
坏消息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2009年,40周岁的张井泉忙于摄影工作。夏天的晚上,他发现小腿大面积红肿,非常疼痛,夜里起床上厕所,突然站起来时会疼得不堪忍受。他去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为“丹毒”,并且开了点中成药了事。“我不能责怪医生的无知,毕竟这只是一家海岛城市的医院,白塞氏病这种疑难杂症确实不是一般人都熟悉的。 ”
张井泉依然忙于摄影。到了2011年,他出现了口腔溃疡。比如嘴角、舌头上全是溃疡,迁延不愈,十分痛苦,有时溃疡面会出血。早上起床会发现嘴唇被血黏住,只能用清水慢慢洇湿。他不得不到舟山医院挂点盐水,慢慢地熬过去了,他又忙于工作,医生和他都认为这是口腔溃疡。
张井泉记得很清楚,2012年7月10日,他再度出现大面积口腔溃疡,且还出现了支气管哮喘、屁股皮肤黏膜破溃。他拖着病体去杭州三院治疗,那里的诊疗结果为皮疹,让他回来吃药。
回到舟山后,张井泉没多久就高烧不退,起不来床,嘴唇红肿胀大像面包。实在没办法,又去了舟山医院。这次,皮肤科的龚医生提出了白塞氏病这一说法,叫他去外地进一步诊断。
被确诊后药物改变了他的生活
因身体虚弱,张井泉无法进行长途跋涉。于是他去了宁波二院,被确诊为白塞氏病。当时,他的头一下子晕了,自己得的竟然是罕见的疑难杂症。他在网上查了该种病的资料,得知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罕见性疾病,“当时我想还是去江西三清山了结自己算了。回想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最终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再大的苦也要继续撑下去。 ”
2012年7月17日,张井泉住院,医生诊断为白塞氏病、高血压病1级(中危)、支气管哮喘、脂肪肝、胆囊息肉。入院后,院方就采用了甲泼尼龙针80mg(激素)等一系列药物。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总算溃疡创面治愈。
回来时,张井泉带回了一大包药物。这些药,终将改变他的生活。其实即便不是这些药,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半年后,他的双脚膝关节无法弯曲,他去上海华东医院,医生让他每次吃5粒反应停,这种药物带有比较强的药性,食用之后对胃部的刺激非常大。当时总共合起来每天需要吃13种西药加一帖中药,就这样,他整整吃了4年,花了近30万元。
到了去年上半年,张井泉的视力急剧下降,产生葡萄膜炎的趋势。上海医生叫他改变用药,用生物制剂“类克”,这种药费用巨大,他已负债累累。得知他困难后,市、区慈善总会和社区对他关心有加,亲戚朋友也借了他一笔钱,在药物的作用下,他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
建起罕见病公益群开展多项工作
张井泉又忙于他的摄影营生,同时萌发了一个为罕见病患者做公益的想法。张井泉说,他在去医院过程中,看到舟山不少与他相同病情的罕见病患者。初步来看,舟山单免疫系统毛病的就有上千个,白塞氏病也有几十个,不少病人是年老的渔农民。这病是个富贵病,他们大多都因病致穷,有些病友目前甚至连基本的控制药物都吃不起。如张井泉同村的、今年51岁的方朋飞患红斑狼疮10余年,因没钱治病,现已丧失了劳动力。他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送点调节药给她吃。
在上海看病时,张井泉曾受到中国白塞氏病互助联盟(白兰鸽关爱中心)同仁帮助,为他挂号安排专家诊治。于是,他也想在舟山建起一个白塞(免疫系统病)关爱群,希望能为更多的罕见病却无助的人们提供帮助。
几个月运行下来,张井泉建起的舟山市白塞(免疫病)群293569938受到了病友的关注。他开展的工作包括白塞氏病知识宣传教育,开展白塞氏病群体及家庭的救助工作,建立白塞氏病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互助网络信息平台,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信息咨询,开展白塞氏病及人群的调查和研究,致力于为白塞病群体开展关怀和救助服务,促进社会和公众对于白塞病群体的了解和尊重,维护该群体在医疗、教育、就业、关怀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去年下半年以来,张井泉几次带病友找外地专家去外地医院看病,为舟山的罕见病患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他多次呼吁,要求政府社保部门能帮助舟山包括白塞氏病在内的罕见病患者,把罕见病归类到特殊病种里面,享受到政府的关爱。也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温暖之手,帮助这些特殊的群体,联系电话:13906807929。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