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报到首日 记者与代表、委员“深度交流”
我是谁?我在想什么?我又能做什么?相信许多人,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或许在无意间,突然自问。
而作为在省“两会”上,履行职责、建言献策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当然更需要问一问自己是谁?自己在想什么?要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什么?
昨天,是代表、委员报到第一天,本报记者与部分代表、委员面对面深度交流,听听他们如何阐释“我”,阐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
王澍:我是建筑师
我为保护传统文化呐喊
核心观点:“一个村落,哪怕还剩下一小块,也是它最后的根。至少知道,它的根是什么。如果无根,我们就没有故乡了。没有故乡,又何谈乡愁?”
今年的建议,是对去年的延续,题目是《我们如何能记得住乡愁?》。针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何既能推动城镇化,同时保住乡村文化。
乡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尖锐的核心问题,就是“为土地而拆除”。这是近年一直在发生的事。城市扩张在缺乏土地的情况下,以乡村城镇化的名义对乡村土地进行蚕食。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村落被拆,然后将其转化成土地指标。
现在,这样的做法,大概是不允许了,就提出就地城镇化。我很担心,城市中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建设,会转移到乡村去了。
这个拆除规模会非常大,到处都在拆,每天都有村落消失。一个村落,哪怕还剩下一小块,也是它最后的根。至少知道,它的根是什么。如果无根,我们就没有故乡了。没有故乡,又何谈乡愁?
2000年起,我开始做乡土调研。不完整的村落,连一半都没有的村落,比比皆是。两年前还在的一个村落,第三年再去,就没有了。
传统文化乡村建筑是实体文化,拆了就没了,这是没有后悔可能性的!我很不能理解,眼睁睁看着传统文化每天都在消失,居然没有人愤怒!
去年的提案,他们给了我回复。寄了一大堆材料,也做了很多工作,200多个历史名村已被列入保护计划。
可是,浙江有3万个村落。好的古村落,至少1000个以上。还保有一部分地方特质的村落,至少5000个。
其实,这与当初城里发生的事一样,都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保护计划。可事实上,这只保住了星星点点,成片地被拆除。最后,我们发现,城市的传统风貌基本不见了。
这一类保护根本不够,是不解决问题的。城市的结果,大家都看在眼里,传统的杭州,已经基本不见了。这就是过去的保护方式所致:只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只保护历史名村名镇,对低等级文物,不采取措施。
可是,一个文化的基础,实际上主要是由大量的低等级文物构成的。以前的文物保护观念,只有重要文物,有名人住过、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过的建筑,才不被拆除。不符合上面几条的,连梁思成北京故居也都被拆了。
在乡村城镇化开始大规模实质性行动前,我们,真的还有机会。这是抢救的最后关头。
如果这个机会错过了,我很不忍心看到,就在眼前,传统文化会遭受又一次浩劫。
浙江条件好、发展早,应在这方面有多的意识,走在全国最前面。这需要,从省政府到各地政府,将这一问题放置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
其实,很多政府人员都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在现有的体制下,他们唯有无奈而已。既然这样,就需要政府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谈论。因为,一定要在大的战略里谈,才能让底下的执行有着力之处。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家底,究竟有多少东西该被保护,都不太清楚。应该启动研究计划,浙江到底有多少传统古村落、完整的有多少、剩下一半的有多少、剩下核心的还有多少,这本账,必须清楚。
这一问题,关乎国家未来,是所有问题中最重大的问题。但实际上,在所有的政府工作中,它却常被排在最末,这是让我忧心忡忡的地方。
我们基本把急功近利的东西,放在第一位考虑,导致文化问题被忽略。这是在为自己未来挖坑,接下来会发展不下去。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民族复兴、文化复兴、自主创新,都没有基础。传统文化被消灭,自身的文化就没有了!除了作为全世界的抄袭中心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出路?没有自己的文化,又不抄别人的文化,还能干什么?
能将呼吁的声音,被有关部门知道,对政府决策产生一点影响。这是我觉得,做政协委员这件事,有价值的地方。
叶碎高:我是水利工程师
我深感治水之迫切
核心观点:“我家没有装净水器。环境污染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避无可避。”
□本报记者吴佳妮
我们研究院是浙江省水利厅的下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浙江省防台、抗洪、抗旱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供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咨询等技术服务。
同时,为能源、交通等各类建设项目提供涉水专题论证服务,如建设项目防洪影响分析、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论证等。钱塘江等河口及沿海防潮、防洪是我院传统优势领域。
我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等。这么多年,我对这个行业很有感情,同时感到责任越来越重大。
去年,先是温州有市民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临近年末,杭州自来水又频现异味,这让我们感到很无奈,毕竟水污染的根子在岸上,污染物一旦进入水里,治理起来不仅成本很高,周期也很长。
不过,看到水环境不好,可惜之外,最迫切的,还是想着要怎样把水治理好。
我们研究院有专业团队从事相关研究,我也是其中一员。
去年我带的一个博士后走上工作岗位,她研究的课题就是采取植物吸收的方式来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主要方法为在水中栽培植物,吸收各种污染物。
我们主要研究吸收机理,比方说哪种植物吸收哪种污染物质最好,植物在哪个阶段吸收污染物质最多等等,以最终得出较好的治理方案。
我们家没有装净水器,这段时间喝水也是自来水烧开了喝。不是说不在乎水的质量,而是我们工作比较忙,平时家里很少做饭,办公室、食堂、饭店,喝的吃的都是自来水,单把家里的水换掉没有意义。这就是环境污染,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避无可避。
我是一个水利人,同时我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够深切体会到,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
比方说,贴沙河是我们杭州的备用水源地,大家就不要在里面游泳、洗拖把了。在家里用水时,及时把水龙头关掉。办公室隔夜的开水别倒掉,用来搞卫生。这些细节,都是大家都能做的。
这次来参加省“两会”,我并没有带和水环境治理相关的意见建议过来,毕竟在这个行业做得久了,知道很多方面不是那么简单,而且如果有什么想法,我们也会直接向浙江省水利厅反映。
不过,在周六的“五水”共治座谈会上,我在倾听其他委员的发言后,也会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骆月珍:我是气象人
我希望天天
预报好天气
核心观点:“我们提高生产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结果兜了一圈发现,我连最起码的呼吸干净的空气,吃健康的食品,都没达到,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本报记者吴佳妮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在气象这行一干就是30年,先后从事过应用气象研究、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
身在气象这一行,自然对空气状况非常敏感。去年,我们省气象服务中心研发了手机“智慧气象”APP,第一时间提供每天每小时的天气状况,预报天气信息等,并把每小时的PM2.5数值也放进去,这意味着每个人身边有一个移动专属气象台,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天气变化,大气污染。
空气污染,这是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甚至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像我,本来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在室外快走1小时,这都坚持了两三年了,但今年我买了台跑步机,改在家里跑步。我们家的阳台上,也种满了绿色植物,用来吸附漂浮的小颗粒。
我总感觉,雾霾天里,风和雨都成了救命稻草,一有雾霾就期待来一场冷空气把它吹散。
虽然雾霾的形成原因方方面面各有说法,但我个人认为,气象影响只是外因,污染源才是雾霾产生的内因,毕竟春夏秋冬气象变化年复一年规律雷同,但雾霾确实一年比一年重,这两年已经从量变到质变。
我们提高生产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结果兜了一圈发现,连最起码的喝干净的水,呼吸干净的空气,吃健康的食品,这些都没达到,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因此参加这次省“两会”,我带来了两个意见建议都是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虽然不能“治本”,但可以从“治标”上下功夫。
其中一个是建议杭州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相信经历了多次严重雾霾天气,杭州的老百姓已经达到了这个素质,可以理解禁放烟花爆竹,目前正是推行的好时机。不过,今年春节,杭州市仍允许部分时段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我希望明年能够争取推行全年禁止。
另一个是建议在杭州的屋顶、墙壁等可种植植物的地方,都种上墙体植被。
据我的考察和测算,墙体植被的成本并不高,墙壁上可以攀附爬山虎,而屋顶上则可以在做好防漏工程后,再种植善于吸附颗粒物的植被。国外、南京等地都有这样的尝试,杭州可以先发动一幢楼来进行试点,如果效果明显,就可以全省推行。
在如今的状况下,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只要对减污减排有用的措施,我认为都应该去尝试,同时人人有责。
我发现,许多人一边抱怨着空气差,一边计划着把小车换成SUV(城市越野车)。汽车尾气必然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方面的改善,除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多的是靠人们自觉,比如选择小排量汽车,尽量少开车等。
张丹:我是医生
我盼着医护人员
只流汗少流泪
核心观点:“我在期盼着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对抗疾病的和谐医患关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早日到来。”
□本报记者纪驭亚
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因为病人太多,有门诊排班时,我每天早上6点半就会出诊,中午12点,甚至下午一两点才能下班。
半天里,少则看四五十个病人,多则有七十人。出完门诊,下午通常还得接着去住院部上班。两三天做十几台介入手术是习以为常的强度,半夜起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从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在这个“三餐不定时、休息无规律”的岗位上呆了28年。
去年10月,温岭患者刺死医生的事情震惊了全国,随之而来五六起恶性袭医事件,也让我很痛心。
但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患关系紧张由来已久。
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医疗费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把医护人员推到矛盾的第一线,承受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
而其实医患关系紧张多数还是病人家属和医生之间关系紧张,相反病人因为在看病过程中能体会到医生的付出,相对比较体谅。
我所在的科室因为病人中老人多,突发死亡的概率高。我也曾遭遇过类似事件:有个老人是我十多年的老病人,最后一次住院就医时,他的心脏状况已经很糟糕,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我判断他已病入膏肓,家属也接受了患者将面临死亡的现实。第二天中午,老人就去世了。当我赶到医院时,认为“老人不该死在医院里”的家属已经把病房里的东西砸干净了,还把我们科室的年轻医生跟死者一起关在病房里。科室里的另外两个男医生也在劝阻时被家属打伤。
我是个比较会调节情绪的人,但当晚回到家里,我一个人沉默了很久,就是一种想哭又哭不出来、胸闷的感觉。
而就算这样,我们的医生一句怨言都没有,被打伤的医生为了不耽误科室工作,甚至连一天假都没有请。我真为我的医生们心疼啊。
可话说回来,这样的病人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病人还是能理解医生的辛苦,很感激。
就在上周,一个老人因为心肌梗塞送进医院抢救。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当我跟家属讲明风险后,家属非常理解。抢救成功后,老人的子女还送来了三面锦旗。
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很大的认可。而这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时刻,也是能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但我也发现,如今,因为收入低、压力重,县级医院已经很难招到好的医生苗子,我更担心,医患关系如果继续紧张下去,会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当医生。
这次省“两会”,我也带来了建立家庭医生制的意见建议。
我想,要改善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其次要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再者,我也希望能有家庭全科医生来做社区基本健康宣教,普及医疗知识,让人们能尽量做好健康保健,减少患病几率,同时充分了解医疗风险,并减少例如“我花了钱就该医好病”等不合理且过高的要求。
我在期盼着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对抗疾病的和谐医患关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早日到来。
意见建议网上“速递”
要过烟瘾请到“露天”
代表、委员感受“两会”新会风
□见习记者钱祎本报记者魏皓奋
节俭办会,改进会风……今年省“两会”的清新之风,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今天,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明天,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昨天,代表、委员们陆续从各地汇集杭城,到各自的驻地报到。
本报记者赶赴报到现场,和代表、委员一起,感受新会风。
委员们“轻装上阵”提交意见建议创新高
昨天下午2点左右,在浙江宾馆,已有近一半的省政协委员们来报到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委员们大多“轻装上阵”,带着一个公文包,拿着少量行李,几分钟就办好了报到手续。除了一个小小的资料文件袋,委员们还领到了一本《浙江记忆2013》。
“今年跟去年相比,出席和特邀人数没有变化,列席的少了很多。”接待人员说,除了人数有变化,报到发的材料也少了很多。
“每年发的材料都不一样,去年有好几本书,还有一些蓝皮书等。”一位委员说。
今年,提案提交方式共有三种:通过网络提交;或将提案电子稿直接发送至指定邮箱;或提交纸质提案。
昨天,大会提案组收到的意见建议基本是通过网络提交上来的,成为今年省“两会”的一大亮点。
往年提交的意见建议,纸质和电子版数量各占一半,而今年提倡务实高效的会风,委员可以在家里直接通过网络提交电子版提案,也是历年来会前收到意见建议数量最多的一次,会前已提交意见建议近600件,创历史新高。
报到处布置简洁,禁烟标识随处可见
浙江宾馆的报到处就设在大堂,除了悬挂着的一条红色欢迎横幅外,现场只有两排长桌,分别在两侧一字排开。
在大堂左侧紧挨着报到处的地方,贴心地放置了一个告示栏,上面贴出了一些通知,包括会议安排、乘车与用餐等时间地点、相关各个职能组房间号与联系方式等。
“今年的报到处比去年更简洁,设置得很清爽。”不少委员说。
今年省“两会”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会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在浙江宾馆大堂最正中的醒目位置上,一个白底红字的禁烟标识非常醒目,宾馆的其他公共场所的禁烟标识也随处可见。
昨天,省人民大会堂还专门辟出一角可以看得到天空的露天吸烟区,给那些实在熬不牢的“老烟枪”们过过瘾。
除了在吸烟区可以抽烟外,省人民大会堂两侧的供茶点和医务室都贴上了禁烟标记,茶几上的烟灰缸也不见了。
代表的包包变轻了,但电脑不能少
昨天下午3点多,记者在杭州团驻地新侨饭店的走廊上碰到了刚刚办完报到手续的省人大代表沈小玲,并跟着她走进了代表的房间。
房间简洁、干净,桌上的文件比以前少了很多,新面孔是一本白皮简本《政府全口径预决算100问》。
沈小玲是一个老代表了,今年已经是她第7次参加省“两会”了。
“宾馆和房间的布置比以前简洁多了,感觉很朴实,我们代表开会是来履行职责的,是来反映民意民声的,不是来享受的。”沈小玲说。
沈小玲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说,“现在,我们的包轻多了,但是这个少不了。半个多月以前,在省人大代表履职平台上已经让我们填问卷调查了,哪些需要纸质文本,哪些需要电子文本,我都打了勾。像政府工作报告等,我们还是需要有纸质文本,方便审议,而有些部门的文件、资料,我们只需要在网上阅读就可以了。”
今年省“两会”上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27岁的大学生村官孙阳一脸阳光。
去年村里换届,小孙选上了江干区皋城村村委会副主任。和沈小玲一样,她也盛赞“代表履职平台”真管用,孙阳是代表小组的生活员,“有什么事情,可以在上面给代表们群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