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双塔百年对峙 风雨守望千年古城
“丽水十大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评选”候选建筑寻访报道④
修缮后的厦河塔
厦河塔的腰檐造型精致
修缮后的巾山塔
巾山塔的内部构造
在丽水城东偏南的好溪与瓯江汇合处,有座叫佛头岩的小山,山岩之背有一座阁楼式的古砖塔,这座塔原叫佛头岩塔,后因它与厦河村隔好溪而相望,又称厦河塔。
丽水城的南面,也有座山,“其形如巾”,故名巾山,山巅亦有塔,人称巾山塔。
巾山厦河双塔,隔江相望,数百年来一直静静守卫着丽水城,并分别在2011年及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盈盈瓯江,蜿蜒千年,流逝风雨沧桑;悠悠古塔,静立山巅,见证百年变迁。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巾山厦河双塔依旧巍然屹立。
近日,跟随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室工作人员季晨吟,记者走访了巾山厦河双塔。在濛濛细雨中,两座古塔愈显古朴肃穆,我们的思绪也随之穿越历史,仿佛看到了那段过去的岁月。
相传双塔为镇压“龙虎二妖”的长钉
在丽水坊间,对于巾山厦河双塔的建造缘由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当为巾山厦河双塔“龙虎相斗”的古老传说。
据说,位于好溪与瓯江汇合处的虎头山为虎妖所变,而城南与虎头山相对的也有一座由龙妖变的巾山。两山白天相安无事,毫无动静,可一到夜晚便会来回移动,堵塞江水。于是瓯江与好溪汇合口处常洪水泛滥,淹田倒屋,溺人夺命。
直到某一年,瓯江边搬来铁匠一家。春夏之交,龙虎两妖兴风作浪,洪水先后卷走了铁匠的父亲、妻子和儿子。为报丧亲之仇,铁匠用半年时间打造了两枚长长的大铁钉。最终用长钉将龙虎两妖分别钉死于巾山和佛头岩,瓯江水至此变得顺畅平静,而那钉妖的长钉留在外面的部分,则变成了巾山塔和厦河塔。
此外,也有明初时江西人因为浙江人在朝廷里做大官而心生嫉妒,设计让知府建造了巾山厦河双塔以破坏处州风水、扼杀人才的说法。
传说终究是传说,不过当年修建厦河塔的确抱着美好的祝愿。“括苍东山有塔,起自吾乡喻枫谷先生以括人文未畅,从郡大夫士之欲……”根据史料记载,为了处州大地多出人才,厦河塔得以建造。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钧在佛头岩上建塔,塔未建完,俞钧就调走他乡,后由知府任可容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接过建塔“任务”。历时九个年头,厦河塔终于建成。
“巾子山在南明山东南,以其形名之,顶有浮屠(佛塔)。相轮已失,始建之年无考。”巾山塔的建塔之年则已无法考证。但明朝张懋丞的《元妙观碑》有云:“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山有塔。”张懋丞的碑文为明正统三年(1438)所撰,故而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巾山塔的建塔之年应早于1438年。
巍巍古塔风雨中不倦守望处州大地
季晨吟介绍,巾山塔建造就地取材,用的就是巾山顶的紫红色火山角砾岩石块。巾山塔塔身外壁的壁龛上既有阿弥陀佛、玉皇大帝、护塔四大天王等浮雕造像,也雕刻着道教的三清至尊,雕工粗犷,造型也十分古朴。“这既体现了佛教道教文化在丽水的历史印记,也反映了当时丽水民间信仰的真实面貌。”
而厦河塔的筑造材料则多为青砖,塔身的腰檐由菱角牙砖、平砖相间叠出,檐角微微起翘,颇具造型。塔身上,“大”、“明”、“国”、“万历丁亥”、“V”等塔砖铭文依旧清晰可见,季晨吟说,这些铭文是重要的断代依据。抚摸着这些凸起或凹陷的铭文,脑海里浮现出建塔工匠们垒砌这一块块塔砖的情景。
云来云往,风起风止,不少古塔坍塌在了风雨中。由于年久失修以及人为破坏,巾山厦河双塔在建成之后也经历了几番修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丽水县知县张铣重修此塔”,在巾山塔的第三层外壁上,有这样一句用隶书雕刻的题记,这也是有记载的巾山塔的第一次修缮记录。
而后,巾山塔有一个半世纪没有修缮,塔身、石梁、过门石出现多处开裂,塔檐也因风蚀和雷击部分塌落。为此,市政府拨出维修专款,在2004年11月下旬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开工维修,修缮一新的巾山塔重现昔日风姿。
厦河塔在四百多年的历程里也是历尽沧桑。清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二十三日,狂风忽作,厦河塔塔刹毁于狂风之中,由于形制不详,后在1980年丽水县政府拨款对厦河塔进行维修时做成了葫芦形宝顶。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由于金温铁路等工程在附近施工,再加上多年失修以及人为损坏,塔檐、塔身等都有不同程度损坏。2000年,经过修缮,我们看到了大气又不失古朴的厦河塔。如今,因担心高铁爆破施工影响厦河塔,文保部门给厦河塔戴上了钢管“金钟罩”。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双塔悠久的历史积淀,仿佛通晓一切的智慧老人,默默向我们诉说着家乡丽水的过往。
站在巾山之巅,看着云雾中的阡陌农田、悠悠南明湖、林立高楼……古塔无言,数百年来,巾山厦河双塔或许就是这般默默地伫立,用深邃的双眸看着丽水不断变迁,不倦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后辈们的新家园。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