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青睐的本地放心蔬菜匮乏
在舟山,本地农副产品向来受到市民的青睐,尤其是本地蔬菜。然而尽管舟山本岛区块的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7633亩,还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正是看中这块市场,一些年轻人抛弃城市生活,转战农村种植蔬菜。
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生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关注,他们在“有机”上做起了文章,包括有机蔬菜在内的有机农产品逐渐发展起来。
同样主打本地蔬菜,如何细分市场,那唯有做精、做深,以此来吸引中高端客户群。
本地蔬菜量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菜篮子工程总共37家门店,一天各种蔬菜的销售量就达到50吨,这其中本地菜的占比仅为不到九分之一。”市菜篮子服务有限公司、惠众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的采购经理夏海军告诉记者。而每年的5月至10月,也是本地菜供应特别紧张的阶段。
“由于土地的减少,本地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种地。所以本地蔬菜,尤其是绿色环保的有机蔬菜产量少,完全不能满足舟山本地的需求。”夏海军告诉记者,该公司去年就和11个100亩以上的大型农业合作社合作,也未能完成全年销售1800吨的指标。
“蔬菜种植,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去年就因为受台风影响,很多大棚被淹掉了,所以今年不少合作社都改种瓜果类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夏海军告诉记者,公司也在计划联合更多的农场,比如和个人20亩以上的农场合作。
记者从市农林与渔民村委员会了解到,舟山本岛的秋冬蔬菜种植面积有57633多亩,尚远远不能满足本地的蔬菜供应。
“奶爸”青睐“有机蔬菜”
在市场上,相比外地蔬菜,市民大多更愿意购买本地蔬菜。“本地产品相对更让人信任,蔬菜一旦打上本地标签,我心里就多了几分好感。 ”市民孙阿姨如是说道。
“家里有婴儿,菜场里卖的外地蔬菜总是不放心,就怕有农药残留,又没地方种,看到有卖有机蔬菜,就想着买来试试。 ”市民陈先生前不久从朋友地方打听到一家叫做怡然生态农场的,有卖有机蔬菜,而且可以自己去采摘,这让他颇感兴趣。
“前几天去看了,供应品种挺丰富的,有芦笋、菠菜、5号菜苗、香菜、油麦菜苗、生菜、茼蒿、花菜、土豆、鸡毛菜、韭菜……”让他纠结的是,这价格也是“杠杠的”,“比市场上卖的贵不少,只是为了孩子也只能‘出血’了。 ”
陈先生认为,有机蔬菜虽然好,但要自己去地头收割也不方便,不过商家有推出套餐配送服务,自选任意品种5斤套餐(单一品种不超过2斤) 50元 ,10斤套餐(单一品种不超过3斤)90元。买多的还有赠品,这倒是挺新鲜的。”陈先生说。
看中商机,“白领”转战农场
定海大沙社区下庵,这里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有着青山绿水的美景,更有连片的蔬菜大棚。定海怡然生态农场就在其中。在记者到达之时,“农场主”小何正和他的“农场总管”在各个大棚间巡视。
一件泛了白的蓝色T恤,松垮陈旧的牛仔裤,如果不是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眼前这位自称“群岛新区农民”的小伙子还真添了那么几分农民气息。而他,在来这里之前,却是个地道的城里人。
“我出生在沈家门一个工人家庭,从小没有接触过种地。但就是从小喜欢种东西。”小何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却在三年多前,经人介绍花费二三十万元积蓄承包下30多亩地种植蓝莓。
起初,他的设想是主打本地少有的水果,如蓝莓、无花果等,因为本地产品本就匮乏,也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萌芽,种植本地蔬菜,而且是本地有机蔬菜。
“时下人都提倡‘绿色无公害’食品。孩子出生后,为了不让他们吃到打满农药的蔬菜,我就在这里种了一些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毕竟自己种的更放心。但我突然想到,作为父母,我有这样的想法,相信很多家长也会同样青睐本地无公害有机蔬菜,这或许会有一定的市场。 ”
机缘凑巧,他又承包下附近的40多亩土地。现在整个农场有70多亩面积,扩展到了100多个大棚,投入已达一百多万元,种植的蔬菜品种也不下三十种。
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机”
一个由零开始的门外汉,如果只是种植普通的大棚蔬菜,根本无法和其他地道的农民形成竞争。“毕竟他们累积了几十年的种植经验,所以要想占得市场的一席之地,就得独辟蹊径。”小何说,而“有机”概念就是他的“杀手锏”。
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机”?
记者走进其中一个种植芦笋的大棚,63岁的当地农民董何兴正和他的几个工友一起趴在地上,拔着芦笋根部密布的杂草。
“这么多大棚,不能打除草剂,完全靠人工拔,有时候一连几天就只顾拔草了。”董何兴早些年在工地上做小工,一天有一百七八十元收入,因为年纪大,就不干了。三年前在小何的农场里干起了活,100元一天的工资让这位老人也甚感满意。当然除了拔草,还有很多活等着他们。
在另一块区域,记者看到种植的空心菜却是水培的。“这是因为水培空心菜可以减少土地下的病虫害。”小何说,等收了空心菜,这块地就用来种草莓,这样水旱轮种,土地的营养也不会流失太多。
随后记者又走进另一个大棚,这里被分割成几个区块,分别种了萝卜、鸡毛菜、香菜、茄子等十多个品种的蔬菜。“让蔬菜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所使用的有机肥,价格比化肥高出很多;防治病虫害只使用物理和天敌驱虫等办法,生长期长,人工费就高了。 ”
仔细一看,有的一棵单株茄子只结了一个,而且长得有点丑,萝卜也没有市场上卖的大。
和小何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对研究生夫妇魏韩英和丈夫。两年前,他们在朱家尖庙根承包了100多亩土地,主打“有机”产品。
“平时用的都是有机肥料,从附近的养殖场拉来的鸡鸭粪便等,还有虾蟹壳发酵而成的氨基酸等。”魏韩英介绍道。
现下,正是农场种植的小番茄上市时节,15元一斤的价格,比市场上销售的普通品种贵了不少。“同样的一亩地,用复合肥就只要三四十斤,而有机肥却需要2吨左右。两者相比,成本上就相差四千多元。”
打开细分市场还得有自己的标志
相比普通的本地种植蔬菜,有机蔬菜的成本较高,那么售价又如何?
记者在一些超市的蔬菜区看到,一旦被冠上本地“有机蔬菜”的名头,价格比普通蔬菜贵上一两倍,甚至更高。小何农场里的有机蔬菜,平均价格是每斤10元。
本地蔬菜本来就少,市场前景自然可以预见。但价格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客户群。如何打开市场,细分市场,这是一个问题。
小何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要让市民接受肯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目前我的投入明显大于产出。”
为提高销量,小何除了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宣传销售外,还在打算把农场打造成“采摘观光”一体化。
记者在农场里看到,大棚的两头都种上了桑树及葡萄、黄瓜等爬藤类植物,有空出来的边角土地,被种上了莲藕等。“桑葚已经熟了,可以来采摘。然后等藤蔓长了,把两边的大棚联通,架出一条路来,也是不错的。 ”小何设想着。
在农场的工作室里,小何仔细地挑拣着当天采摘上来的芦笋,称好放进塑料袋里,每个包装袋里都放上一张农场名片,粘上扫描码。“这些是送到超市里卖的,这一包7两,售价9.9元。”原本超市要给他统一的袋子,但被他拒绝了,“要打响知名度,就要在每个产品上留下自己的标志,所以我自己设计了名片和扫描码,以便消费者联系。”
这还真为他带来了一些生意。“有顾客看到了名片,觉得挺好的,就打电话过来预订。”小何相信,这将是未来的趋势,争取明年的投入产出能达到平衡。
魏韩英的有机产品也赢得了不少中高端客户的青睐。“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每天的销售额也在1万元左右。”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