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舟山

王嘉定:掌中木偶 戏里人生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5-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物名片

  姓名:王嘉定

  年龄:64岁

  籍贯:岱山

  布袋木偶戏又称“小戏文”,是舟山现存唯一的本土戏剧剧种。一根扁担,一头担着折叠戏台,一头担着道具箱,布袋木偶戏艺人挑着担走街串巷。

  在百姓家堂前,艺人用两条凳子、一块门板搭起架子,再打开折叠戏台放在上面,最后竖直扁担固定好。

  一双手操控各种木偶,唱起结合了绍兴大班、宁波走书等多种曲艺特点的唱腔,一台好戏就此上演。

  刚刚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会儿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锣声再一转,又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台上锣鼓喧天,台下笑声不断。

  小小的布袋木偶,让观众看得合不拢嘴,大呼过瘾。

  “这小戏文真好看。 ”一句简单的评价,就能让舞台背后的王嘉定露出最开心的笑容。

  小戏文里有大乾坤

  上个月,王嘉定在岱山衢山鼠浪社区一口气表演了17场木偶戏。“原定做10场,想不到文化礼堂内场场爆满,每场有200多个座位,不得不又加演了7场。”聊起钟情的木偶戏时,王嘉定分分钟投入到剧情中,“每个偶头,都能体现不同的性格。善恶忠奸,千姿百态,这对指掌功夫的要求很高。需要操纵者熟练地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小戏文”里有大乾坤,几十年的表演经验累积下来,王嘉定的手上功夫尤其精湛,通过手臂运动做出的踏步、行走、骑马等动作,惟妙惟肖。

  布袋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是木制的,其他都是用布缝制而成,外形酷似布袋。

  王嘉定将手从布袋下方伸进去,用食指顶着木偶的头部,中指和拇指分别套入木偶人物的左、右两个袖筒,木偶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

  说来就来,王嘉定来了一次即兴表演:中指勾拢起来,食指微微弯曲,两个手指缓缓靠拢。只见木偶女子徐徐抬起手臂,白色的袖筒移至面颊旁,作颔首抹泪状。随着手指轻轻颤动,木偶人仿佛正在轻声抽泣。碰上唱腔,小小木偶顿时仪态万千,令人拍案叫绝。

  打开放道具的木箱子,60多个偶头表情各异,根据角色需要,每个偶头还可以搭配不同服饰。箱子里还有几十把微缩版的刀枪剑戟,是王嘉定根据剧情,手工制作的。“不是随便做的,什么人用什么武器,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王嘉定用左手拇指勾起一根三尖两刃刀,右手撑起木偶右脚上的细铁丝,舞台上的“薛丁山”瞬时威风凛凛。

  当年“完胜”港台武打片

  王嘉定的表演兴趣从童年就开始了。如果村里来了木偶剧团那就不得了,男女老少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观看那些小小的布袋木偶的表演,是王嘉定童年里最大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布袋木偶被手艺人从箱底翻了出来。“那时候,看布袋木偶戏是舟山人闲暇时最好的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把艺人请到家里演上几天,将乡里乡亲都叫来,在自家院子里乐呵乐呵,可是一件体面的事儿。 ”王嘉定说,正是因为打小的爱好和这一点“商机”,自己拉了几个“票友”,在岱山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木偶戏剧团。

  剧团的成员其实都是“门外汉”,包括王嘉定自己,虽说各种乐器都手到擒来,但要真正上台表演,还是差了一把火候。木偶戏做前场的人,需要双手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这要是没有一定的功底,很难做到发挥自如。

  王嘉定请来了外援:当时在舟山纺织厂工作的贺阿宝师傅和时任舟山曲艺协会主任、享誉省内曲艺界的潘渭连老师。有这两人撑台面,剧团顺顺当当度过了8个月时间。

  但随后,两位老师傅先后因故退出了剧团。大伙都傻眼了:光有摆弄乐器的,没有前场表演的,剧团难道要散伙?“好在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跟着老师傅学习,勉强撑住了台场。 ”硬着头皮,王嘉定顶了上去,“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武打片根本不是木偶戏的对手。我们这边一开锣,录像厅里的年轻人都跑出来看。 ”

  小木偶演绎世情百态

  木偶戏的发端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舟山百姓多以渔业为生,海上作业环境恶劣,海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祈福平安,当地百姓有着请戏班演戏敬神的习俗,而布袋木偶戏,便宜又好看,深受人们喜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木偶戏,就是“十指演绎百态情,一口道尽人间事”。《五虎平西》《薛仁贵征东》《万花楼》……这些都是王嘉定的常演曲目。老百姓喜欢的就是这些帝王将相、儿女情长的故事,虽说普通人的生活里很难遇到类似的桥段,“但是如果生活里都有的,那又有什么看头呢? ”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就是小戏文的魅力所在。王嘉定常演的还有薛丁山和樊梨花的故事。老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在这个故事里却并不适用。三擒三纵,薛丁山和樊梨花的爱情故事里经历了哪些纠葛?个人情感和民族大义如何取舍?捧一杯茶水,听听戏文讲讲古,老行当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做木偶戏很辛苦,因为你不能总是照搬一些以前的内容,得不断地再学习再改进,再推出新作品。几十年下来,人实在是做累了。 ”王嘉定说,“但想想,就像戏文里唱的那样,人生总是要先吃苦再吃甜,一来二去也就坚持了下来。 ”

  怀念“最美好的时代”

  从艺30多年,王嘉定经历了布袋木偶戏的起起伏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到九十年代一度无人问津,再到如今,布袋木偶戏似乎又一次迎来了它的春天。但他也有些担心:“爱看布袋木偶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不多。 ”

  做木偶戏的前20年,王嘉定和剧团成员们以此为主业,每天奔波在不同的小岛,虽然辛苦,但收入还算不错;渐渐地,群众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爱看小戏文的越来越少,大家不得不另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1998年,身为团长的王嘉定也不得不搞起了养殖业,当时每年的演出场次锐减一半以上。

  现在,剧团的演出越来越少,稳定的成员仅剩3人。而在这3人当中,最年轻的是王嘉定的徒弟,今年也55岁了,平时负责配乐等后场工作。“他现在定海一带打零工,他答应我,只要我需要他做木偶戏,就过来帮忙。 ”抽一口烟,王嘉定的语气颇为无奈。他说,传统手艺的没落有客观原因,但如果就这么消失,实在可惜。

  好在政府部门足够重视,在岱山仙洲公园里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基地,王嘉定常常带领剧团成员去那里排练。“以前做一场戏3个小时,现在缩减为2个半小时,主要是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我现在特别迫切,想把我的手艺才艺传承给下一代,不让木偶戏失传。 ”王嘉定感慨道,“要是能在校园里成立个基地,能让感兴趣的小娃娃们学习木偶戏也是蛮好的嘛。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