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杭州要让127万老年人走向老有善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杭州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2012年年底,杭州市老年人口达到127.89万,占户籍人口的18.26%,比全国平均高出了4个多百分点。

  这一年,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娜特别忙。 “从杭州老百姓到市委、市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陈娜说。

  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创新提出“9064”养老服务格局,也就是到2015年,让90%的老年人自主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

  如今,这种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效果初显,在业界赢得了口碑。

  居家养老,让老人实现“就近养老”

  考虑到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最能接受的养老服务方式,杭州在《意见》中明确,把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作为与幼儿教育、中小学等社区配套设施同等重要的内容,纳入住宅小区配套公建项目,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标准配套养老机构或设施。

  “新建小区基本都按照这个标准配备了,老小区虽然寸土寸金,也想方设法通过置换、租用等方式腾出空间。”陈娜说。三年过去,一系列数据还是让她很有底气的:截至目前,杭州市共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2594家,覆盖了近七成的社区(村),综合性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28家,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15分钟步行服务圈。

  这种“离家不离社”的养老服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区老人的欢迎。家住景芳六区95岁的胡美英,几乎天天都要到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凯乐居”生活馆报到。走上五分钟路,晒晒太阳,吃个午饭,跟老姐妹们聊聊天,有时还要搓两把麻将,“这里就像是我另一个‘家’。”胡美英说。

  养老产业化,助力解决“一床难求”

  居家和社区相结合解决了大部分老人的养老,还有一些老人选择到机构养老。然而,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

  对此,杭州除了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外,还专门拿出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2012年,这个补助数字近5000万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机构建设7.4亿元。绿城、万科等房地产商也开始加入到养老产业大军,金色年华退休社区、杭州山缘老人公寓、萧山盛和居居紫荆园、余杭万科随缘嘉树、富阳曜阳老年公寓等一批养老养生基地浮出水面,为老人提供了更多养老选择。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失能、老龄等无法“走出门”的老人,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享受到了“夕阳红”、巾帼西丽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送上门”的养老服务。目前,杭州培育了30多家社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卫生清洁、代办代购等上门照料服务。

  尽管养老产业被认为是块诱人“蛋糕”,但在陈娜看来,这块“蛋糕”怎么做得更大、如何分,都还有待探索。“民办养老院前期投入大、运营费用高,基本都存在亏损现象,特别是因为不能进医保,让一些老年人有顾虑。”陈娜说,另外,在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同时,老人精神慰藉和心理呵护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亟待切实加以解决。

  目前,民政部门也正在进行调研,希望能在这些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银龄互助,“破题“农村养老

  相比于城市,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2011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推进城乡统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其中,一项以老年人互帮互助为主要内容的举措“银龄互助”,得到了农村老人的推崇。

  在桐庐合岭村,63岁的包水根几乎每天都要去趟74岁的邵秋英家看一看,作为结对户,两家距离不过200多米。“一个大老人、一个小老人,每天见个面。人见得到,就能相互有个照应,大小事都能互相帮一把,还能防止有些意外的悲剧发生。”让邵秋英老人感到欣慰的是,村里还建起了老年食堂,每天都能方便地吃到热菜热饭。

  合岭村的模式,正在杭州市的各个村庄逐步推开。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计显示,目前,杭州市共建立农村“星光老年之家”3201个,老年食堂505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4家。依托农村老年人协会,有2.27万名农村困难、高龄老人得到了免费照料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