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富的家训:耕读传家久 读书济世长
李丁富一家
记者余慧娟
“家无规,则不立,人不思恩则无成……”望着书架上陈列整齐的《李氏宗谱》,追忆起半生奋斗生涯,79岁高龄的李丁富老人感慨万千:“为什么落叶归根,为什么撰写宗谱,为什么创办百姓书院,都因为我深受祖父辈的教育熏陶啊!”
今年,李丁富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李丁富祖籍衢江云溪,1958年9月参加工作后,分配到温州任职。出生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遭受战争灾难雪上加霜。1940年,病魔夺走了李丁富母亲的生命,起早摸黑做豆腐的父亲李树高,既当爹又当娘地整天把他背着,用豆腐浆水养育了他。
忆起往事,李丁富几度哽咽:“那几年,我们姐弟三人都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王家给碗面,李家喂口粥,陈家送匙汤……”在李丁富的记忆里,姐姐哥哥带着他走东家,去西家,穿百家衣,吃百家饭,体弱多病的他总算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也就在那时,李丁富常听到父亲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要记住大家的恩德,长大有能力了,就要回报乡里。”
1955年,李丁富被检查出得了肺痨。“那时肺痨是大病,需要钱,还要好的医院治疗。”考虑到家里的困境,李丁富主动放弃治疗,准备回家休养。学校听说了这些情况后,为他垫付全部医药费,并同时发放营养费供他改善伙食,而村民们也纷纷送来鸡蛋大米,给他补养身体。
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李丁富很快恢复了健康。
“滴水之恩来日一定要涌泉相报。”时隔60年,李丁富依然对父亲的教导铭记于心。
2005年,李丁富提出个人出资修缮李氏宗祠;2006年,他把自己几百万元的讲课费和书稿费,全部投资到家乡云溪,为藏书建一座新家,让它在家乡生根开花,造福家乡百姓。2008年,百姓书院正式落成开放,收藏了2.5万册图书,展示了近20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50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用品,并免费开放。
李丁富把女儿的名字取为云溪,为的是不让自己和子女忘记自己的根。这样,他只要看到女儿,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如今,虽然子女都在异地工作,但是每逢过年过节,李丁富的子女都要回到云溪,为乡里的老人们送去问候和礼品。
尊学重教耕读传家
父亲李树高的祖上李钢,曾是北宋政和二年的进士,于建炎元年被宋高宗封为右丞相,官居二品。后李氏家道中落,到李树高手上时,已是白丁之家。虽然生活困苦,但李树高沿袭了文化家风,丝毫没有懈怠子女的教育。为让子女能够学文习字,他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甚至到最后的一双雨鞋。
“爷爷在世时,很注重父亲的教育,到父亲手上时,耕读传家理念根深蒂固。”李丁富说,那时候家中贫困,唯一的一盏煤油灯,全挪给孩子们晚上学习。如今李丁富和哥哥姐姐先后学业有成,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番业绩。
在女儿李云溪结婚时,李丁富没有备置婚嫁嫁妆,而是将78本《百科全书》交付于她。在家庭熏陶下,李丁富的孙子李想和外孙女吴之迪也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澳大利亚和台湾的重点大学,并担任校学生会的重要职务。
“一定要念书,要念好书,这是我们李家文脉的传承。”李丁富说。
靠着刻苦打拼,李丁富如今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他们家中,每个晚辈的花销都要靠自己劳动所得,并不富养。孙子李想爱踢足球,而上千元的足球鞋款就得靠他自己打工赚取;外孙女吴之迪上大学后,李丁富的女儿就停止支付她的生活费,必须靠她勤工俭学供养自己。
“每人都有双手,有手就能劳动,要靠自立的劳动,去闯出一片天。这也是李家世代耕读传家的家风。”李丁富说。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