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关注柯城余东农民画:这里有群田园毕加索
柯城区余东村民案头作画,庭院种花
花画农家,占尽风情向小园
求全求实、大胆用色的农民画,带着强烈的乡村色彩。
画作幅幅扮靓了乡村。本版图片均由吴铁鸣摄
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距衢州市区16公里的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这里的农民独具眼光——
他们是“田园毕加索”,尽情描绘着身边的村落集镇、山川溪流、春耕秋收,画里吐露出百业兴旺的生机勃勃、乡间生活的美满和谐;
他们是“乡野风尚标”,不仅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更有能够创造美的巧手,鹅卵石垒就花坛,木栅栏围起花园,立体的“花画世界”,让人沉醉。
人们发自内心地觉得,当物质逐渐丰足,当精神更加充实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丽家园的珍视,会更加强烈。
画与花,焕活了余东,更点燃了乡民。
从画作到画册:
一本色彩饱满的乡村笔记
65岁的郑根良,是余东农民画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两米见长的画桌,各式长短的画笔,色彩交融的画板……郑根良把家里的一个房间布置成画室,一坐就是一天。
郑根良的第一幅画《森林卫士》,创作于田野之中。1972年,正在田畈干农活的郑根良,目睹了两架飞机在高空给病虫害严重的松树治虫的过程。新奇的画面,激发了他用画笔记录的欲望。
“动人的事情,都是出现在平常的生活中。”橘子是郑根良的“灵感缪斯”。1982年,余东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柑橘,郑根良也不例外,余东村成为了“橘乡”。从那时起,郑根良画出的橘子个个火红,饱满的果汁仿佛正把果皮撑开。
乡村发展中,农民把所看所听画下来,把对生活的追求画出来。脚沾土地的农民,把锄头换成了画笔,身上沾染的土壤换成了水粉,村落集镇、田头谷场、鸡鸭鱼鹅、山川溪流、春耕秋收、乡亲邻里,都是他们创作的蓝本。
《夫妻治水》中,两名村保洁员在被污染的水中伸出长竹竿,打捞生活垃圾;《猪棚换大棚》中,讲述村民拆掉猪棚、种植蔬菜,掀开生活新篇章;《溪里畅游》则表现了“五水共治”后,河水变清,人们在水中撒欢的欢快场景;而《文化礼堂》定格在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瞬间……
求全求实、大胆用色的农民画,带着强烈的乡村色彩,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在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上,郑位良的《科普》获得了大赛银奖,毛老虎的《春江水暖》获得铜奖,郑利民《农家节日》、郑根良作品《丰年》分获优秀奖。
如今,余东村每年都会有农民画展,展出近100幅作品,每年都会出一本画册。今年4月,余东村在衢州市举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民画拍卖会,成功拍卖了84幅作品。
余东村村民多年来边务农边画画,画作累积起来,如同一本乡村笔记,记录着村庄的变迁。
从个人到群体:一股清新醉人的时尚乡风
在余东,只要有农民画的免费培训,就能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晚饭过后,人们纷纷赶到村委大楼,跟着老一辈农民画家学画。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东农民画发展之初,这样的热度是不敢想象的。
沟溪乡文化站站长、余东农民画协会会长郑利民告诉记者,那时农民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有一搭没一搭地画着。由于生活贫困,农活繁重,这样风雅的事情,常常遭到家里人反对,因此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也日益强烈。2003年4月,刚上任沟溪乡文化员不久的郑利民看到了余东村老一辈农民画家的执着,决定组织创建农民画协会,最初会员只有16人。
2004年冬天,第一期余东农民画培训班开班。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活动室,一下涌进了50多人。村民面面相觑,没想到原来大家都憋了一股劲儿想学画画。农民创作的热情充分释放,之后,参与培训的人一期比一期多,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前稚童,最多时有上百人。协会会员也逐渐发展到300多人。
29岁的周振燕是培训班的常客,她牢记着老一辈农民画家的话:“创作比什么技法都重要。”于是,她的画中,都是她经营的家庭农场里的景象:大棚里成熟欲坠的西红柿、扎着头巾劳作的妇女、农技指导员来田间。学画画,不仅是她在大棚之外最喜欢的事,也让她慢慢摆脱了急脾气,“打底稿、上色容不得一丝着急,这跟我给葡萄修枝需要耐心是一个道理。”
“画画能陶冶情操,乡风也好了。”村委会主任余良耀说,自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画画,村里搓麻将、赌博等不良风气渐渐消失了。农闲时节、节日期间,村里都会开展书画交流、比赛。“也就从这时起,只要村民家里结婚、做寿、上梁……每逢喜事,协会都会组织会员向村民赠字赠画,帮助布置新房。”
在《2015年余东村文化礼堂活动计划表》中,我们看到,端午期间将开展以“端午礼仪”为主题的农民画创作;金秋十月,举行以“丰收”为主题的农民画创作;过年前,还将举行农民画学习启蒙活动……
如今,农民画创作协会的300多人,不仅一起切磋绘画创作,还组成了舞龙队、排舞队,乡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精彩,文化礼堂日日有农民进进出出。丰富的活动让乡村热闹,让人心热络起来。
从墙画到现实:一份美好笃定的生活向往
沿着穿村而过的大俱源溪行走,身侧的农家院落白墙上,每隔几步,便是一幅色彩丰满热烈的农民画。
“原先这条溪水很脏,村民都是直接把垃圾倒进河里。”村民余云梅说,现在不会了,环境变好了,治水的画面就画在了墙上,好像时刻在提醒人们。
鹅卵石垒就花坛,木栅栏围起花园。今年,沟溪乡选择了蔷薇、树状月季、杜鹃花等栽种在农民的农房前后,又统一种植了玉兰、芙蓉、桂花等,加之村庄一侧罗漫山的绿化工程, “田成方、屋成行,房前屋后瓜果香”已经从画纸走进现实。
“上面是画,下面是花,花藤爬到画上去,就成了立体的‘花画世界’。”沟溪乡党委书记吴有熠说,如今,谁还会舍得让画笔下那个美丽的乡村消失呢?
美丽乡村要让农民欣赏其美,更要让农民美居其中。花与画,扮靓了乡村,也点燃了乡民。
余良耀告诉记者:“原先村里常常见到保洁员在打扫卫生,现在进村基本见不到保洁员了。”垃圾就这样远离了河流,留下整洁的村庄。
旧的村规民约也有了新的延展:“禁止到任何沟溪渠塘里捕鱼、电鱼,共同维护村庄整洁,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严禁破坏村庄道路两旁的花卉、植物;任何人不得毁坏村庄内的农民画作品……”
村民逐渐摆脱了种柑橘的单一产业依赖,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村中800多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以上,做大了蔬菜瓜果等农业的综合开发。通过余东农民画的带动发展,开发出了装饰画、工艺小屏风、台面画、工艺挂件等工艺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等国家,实现年产值1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文化发展与农家乐、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相结合的路。
上个月,陈堂珠和儿子余晓勤开起了农家乐。墙外是农民墙画,墙内有瓜果飘香,周末来赏画、赏田园风光的客人,让她的“余家大院”分外热闹。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