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受助者已住了12年 市救助管理站成流浪者之家
前不久,河南省信阳市救助站“干尸儿童”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唤起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高度关注。那么,嘉兴市救助站的运转现状如何?现在收容了多少流浪人员?前几天,趁着第三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记者深入探访了市救助管理站。
救助站比想象中舒适
位于大桥镇上的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03年,10多年下来,房子外观看上去略显陈旧,但走到里面,整洁干净的环境却给人舒适的感觉。
工作人员介绍,救助站共有4层楼,一楼是老弱病残救助区,二楼、三楼、四楼分别是男救助区、女救助区和未成年人救助区。每层楼都有一间活动室,每层楼的走道墙上都张贴着《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作息制度》:夏(秋)季7:00-7:30起床洗漱,7:30-8:00整理内务卫生,8:00-8:30就餐,8:30-12:00接受询问办理受助事宜……
“我们共有55张床位,现在有43名无法查明身份地址的人员滞留在救助站接受救助,其中30名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市康慈医院接受治疗。”工作人员说。记者看到,每间房间都很干净,里面有3张床位,被子、床单都折叠得很整齐。
走到三楼,一间活动室里好热闹。“这个真好吃!”“我想吃这个,怎么打开?”原来,嘉兴市一家爱心单位带着食物礼品前来探望救助站的受助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很多爱心企业、单位会想到我们救助站,他们的到来会让这里的受助人员很高兴。”
最长的已经住了12年
“吴小军,好不好吃?”工作人员询问,一个小个子男人立刻回答:“好吃。”从背影看上去就像个十几岁的孩子,但是转过身来却是一张大人脸。工作人员又问:“吴小军,你老家在哪里?”他笑嘻嘻地说:“在嘉兴呀。”
吴小军是这里呆得最久的受助者,算下来已经有12年。“不知道他几岁,叫什么名字,‘吴小军’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给他取的。”工作人员说,“他应该患了某种病,这么多年来,都没有长过个子,应该有二三十岁了。”
吴小军的边上坐着徐凯,一米五六的个头,大大的眼睛,如果不是那呆滞的眼神,一般人大概不会相信他是个智障孩子。徐凯也在救助站呆了6年之久,他说不出自己来自哪里,救助站就成了他的家。
“救助站实行救助是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的,一般不超过10天,但像吴小军、徐凯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像吴小军、徐凯这样的无法找到亲人的救助者还有很多,这些患有精神、智障的流浪人员,有的是走失,有的是被亲人遗弃,因为身份难以确定所以无法找到他们的亲人。
据了解,2008年,市救助管理站引入民政部指纹识别系统,各地救助站的信息都可以互通,为寻亲工作增加了一条途径。
孩子为啥外出流浪
据统计,近3年,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15人次,其中救助未成年人312人次,护送返乡92人次,提供医疗救助和康复矫治1080人次。
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最心疼的就是流浪在外的未成年人。有的是狠心的父母将孩子丢弃,这些孩子大部分是残疾人,语言沟通有障碍,工作人员无法联系到他们的家人。还有的孩子虽然有父母,但父母离异,或者对孩子实施家暴,孩子对家庭产生怨恨、叛逆情绪,宁可流落他乡也不愿讲出真实的家庭地址。
根据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的原因分析,有54%的未成年人外出流浪是因为家庭问题,28%是因为贫困问题,8%是因为人口变迁,8%是因为学校教育问题,还有2%是个别特殊原因。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